
文章插图
与广播结缘,是父子两代人的事,中间隔着六十年、也牵系着六十年 。

文章插图
【心灵之窗广播稿100字 知识之窗广播稿100字左右】

文章插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具体讲是1956年的2月份,眼看就要在大荔中学毕业的父亲突然被县委选调去筹组大荔县广播站,从此也就拉开了大荔县广播事业的发展帷幕 。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不要说乡村、绝大多数县城都缺少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早早上炕睡觉,各个村庄除偶尔几声鸡鸣狗叫和孩子的啼哭声之外一片寂静 。当年4月份,广播的开播打破了这种乡村寂静 。先县城周边、再偏远乡村,广播的架设顺着通讯线路延展开来,村子有大小、喇叭有多少,最早的有线广播被安装在巷院的木杆上,每天早晚两次播音都是与电信通话岔开的,一条线你占用着他就得歇下 。刚开始的喇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音喇叭,压电喇叭和舌簧喇叭都有但效果都不太好 。县站有而乡上没有扩大机,因而声音相对小还传不远,但已足以吸引人了,各处安上尚未响就围聚起一大群老老少少的听众,搬个板凳、占个位位,积极地跟赶集上会一样 。像我们太丰有三个自然村,就没有人家集中村的便利,广播架在大队部门前最是人多热闹 。大荔县广播站在全省都属于建站比较早的,一部扩大机、一台收音机外加两部电唱机简陋上马,自产的新闻加上转播的其他节目,通过遍布乡村的600多只喇叭广为传送,虽然一天也就两三次、一次也就几十分钟,但却极大丰富了全县27万人民的精神生活 。那时候人们对普通话很陌生,广播中的话语好多人听不明白,所以也经常闹出笑话来,到今天还广为流传着类似“昨天下午呀后晌”“雨下着下着下奓咧”等半行行歪学正说的故典 。尽管人们对广播中所讲内容不甚明了,但依然听得有滋有味,特别是对袁智慧姨甜美的播报声和音乐歌曲尤为喜欢,听多熟了还能学说学唱几句里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广播是现代文明吹进闭塞农村的第一缕春风,沉寂的村庄顿时有了生机,就连那飘着轻柔云片的天空也仿佛明朗了许多 。朝邑县是1958年12月合并进的,建站基础相对大荔薄弱,但在关中道乃至全陕西省还是较为先进的 。据父亲讲,县合了两个广播站也合了,过来的三名职工与这边的人一起在县委机关办公,当时的县委在县庙前街老公安局(招待所)的位置 。大荔县广播站,总体是人少而事不小,全省的先进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培训会每每少不了大荔身影,老父亲也是在此期间获得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大荔的地灵人杰可见一斑 。1959年开始,各乡纷纷建立广播放大站,县站的“微弱”之音经过增音之后效果倍增 。六七十年代,广播开始进入社员家庭,各家各户只需要用一根细细的电线接在喇叭天线上,把喇叭挂在屋内的土墙上或吊在梁柱上,再将地线接地,打开开关就响了 。我家的就安在窗肩上,记得装喇叭的是一只周身红色的小木匣,正面一个镂空的金色五角星,虽然只是碗口大的一个小盒,却是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家家都在安装广播匣子,广播通到家方便了许多,晚上坐在炕头蹲在地上一样听,没有安的左邻右舍也挤着来听,屋里没地方就有站在院子里的“忠实观众”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对小喇叭有些模糊的记忆,清楚记得广播上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节目,哥哥姐姐们耳朵贴着喇叭一字一句跟着学,你学会教我我学会教你,姊妹六个倒是在学唱中享受到不少欢乐 。大人通过广播知晓了国内外重大新闻、欣赏到了戏剧广播剧,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 。娃娃们更多地在广播声中享受童乐,“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嗒嘀嗒、哒嘀哒、嗒嘀嗒、哒嗒 。”熟悉的旋律、孙敬修爷爷亲切的声音至今依然在万千人耳边回绕 。
- 科学知识广播稿100字
- 小学三年级运动会广播稿 小学三年级简短广播稿子
- 小学三年级的广播稿
- 2022时事新闻广播稿100字 时事新闻广播稿100字左右
- 卫生安全小知识广播稿 健康小常识广播稿300
- 生活趣事广播稿400字 百味人生广播稿400字
- 小学三年级校园广播稿大全
- 美文欣赏广播稿400字
- 知识小百科广播稿400字 科学小知识广播稿300字
- 校园广播稿知识百宝箱50字 校园广播稿知识百宝箱200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