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破译“双奥之城”密码( 三 )


2008年 , 北京奥运会的办奥理念是“绿色”“科技”“人文” , 而2022年 , 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变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 。 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背后既有传承也有发展 , 折射出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 。
“两个奥运都将绿色发展置于首位 。 这说明中国对生态治理、资源保护的态度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 ”2008年 , 刘新平在北京奥组委负责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 北京冬奥周期 , 她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 。
经历两个奥运筹办周期 , 刘新平在工作中发现 , 今日中国对“绿色”的理解与2008年不可同日而语 。 “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第一届全部场馆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的奥运会、第一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 。 这不仅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有能力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 , 更开始在人类共同面临的节能减排问题上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 这意味着更大的突破和担当 。 ”刘新平说 。
14年间 , 中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 , 从世界工厂涅槃为全球创新策源地 , 但科技创新并没有单独列为冬奥筹办关键词 , 因为它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 。
“2008年提出的科技奥运 , 是指中国适应全球信息化社会 , 借势推动首都信息化高速发展 。 14年后 , 科技元素不用刻意去找 , 已经融进方方面面 。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说 。
奥林匹克精神永续传承
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终将落下帷幕 , 奥林匹克历史上一幕幕新的经典瞬间已经成为永恒 。 和这些瞬间同样成为永恒的 , 是奥林匹克理念精神已浸润到“双奥之城”的每一寸肌肤之中 。
2月4日 , 冬奥会开幕式当天 , 在以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以及巴赫为原型的四座雕像的“注视”下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居民们进行了一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冰壶比赛 。
“14年前 , 借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东风 , 我们建设了世界首个奥林匹克社区 。 ”东四街道副主任张国忠说 , 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 , 东四街道又申请创建“冬奥示范社区” , 进而成为世界唯一一个“双奥社区” 。
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冬奥项目体验、冬奥知识比赛……这些社区经常举办的特色活动滋养着每一位东四人 。 4800平方米的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以及占地约10800平方米的奥林匹克社区公园 , 不仅为东四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体育运动场所 , 也让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北京城传递 。
每逢冬季 , 与东四街道隔区相望的西城区什刹海地区则是另一幅场景 , 从夏季坐人力车逛胡同到冬季什刹海滑冰 , 这里的人气因冬季的到来变得更加火爆 。 在许多北京市民眼中 , 穿上冰鞋 , 坐上冰车 , 与家人朋友在冰面嬉冰 , 是老北京冬天该有的“传统节目” 。 2021~2022年冬季 , 什刹海20多万平方米的冰场共接待13万人次体验冰雪乐趣 。
什刹海冰场的火爆是北京市民热爱冰雪运动的一个缩影 。 北京的许多大商场 , 室内滑冰场已成“标配” , 室内雪场也方兴未艾 , 甚至连临时性场地也常常爆满 。 今年春节假期 , 北京市属公园中的冰场和雪场迎来游客15.87万人次 。
“国运盛 , 体育兴 。 我们已经迎来了全民运动的时代 。 ”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郝涛说 , 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随着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日益高涨 , “奥林匹克”的种子在社区、家庭、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
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重要展现方式 , 2008年 , 志愿者们的微笑成为“北京欢迎您”的大国首都的“金名片”;2022年他们通过细致、周到、专业、热情的服务 , 让各国来宾感受“一起向未来”的呼唤 。 “燃烧的雪花”让志愿精神在“双奥之城”熠熠生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