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考究灶名冠字出典,笔者以为上述分三类 。一是出于道德教化,如“礼”“乐”;二则出自山名,如“浒”“眉”;三则或出于庵庙等建筑名称,“岳”字取自岳殿,坎墩岳殿始建于康熙年间 。
乾隆年间的1747年,随着四塘(利济塘)加固完成,盐场北迁至四塘以北,坎墩一带全部转为耕作 。清咸丰二年(1852)出现泥板晒盐之法,很快转用木板晒盐 。因此,坎人除为煎盐继续下迁者外,未经历过晒盐 。
正如道光《浒山志》所载:……自大塘至新塘,仍归仁区九畈,为民沙,至赵家路大路河止 。自新塘至界牌,南北约袤五里 。界牌以南为军沙,北为军退丁地 。军退又自东至西分乐字一灶,至东门灶,至赵家路大河(中段称直塘港) 。河西又为浒字一灶至六灶 。
明清时期,一直沿用“直甲分丁,子母传沙”政令,新涨涂地仍归南向原沙地地主,还可以世袭,故坎墩灶地排列大体与浒山相似 。自东而西,一灶至六灶循环命名,比较规整 。

文章插图
盐业关乎国计民生,16世纪中叶受倭寇侵扰,三北居民逃亡近半,盐业生产随之减半 。于是,鄢懋卿巡视余姚场时强调煎盐定额 。
据“余姚历代海塘图”可知,潮塘、周塘、坎塘东端分别在乐一灶江、浒山石桥头西侧、乐六灶江,即1471年至1724年围三塘期间,坎墩为余姚大东北的蛮荒半岛,腹地深厚,海涂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煎盐早于同纬度的三北沿海 。
“灶”为旧时白盐生产代名字,坎墩盐业生产的旺盛,无与伦比 。

文章插图
道光《浒山志》(物产)载“王桢《农书》:‘涂田,濒海之地 。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 。’浒山大塘以北,悉为海地,树木棉 。今始稍稍有艺早禾者 。”
煎盐既苦又穷,盐民总想摆脱灶籍 。随着海涂涨沙,潮水线渐次北移,南面日渐涂老地淡,不利于煎盐,而宜于耕种 。于是,盐民煎盐兼耕种,久而久之,有的弃盐为农 。盐碱地适宜种植木棉,收成高于五谷杂粮等农作物 。
旧时坎墩潮塘人潘朗在《海村竹枝词》(1820年前作)曰:海角秋风白露纷,甬港争拥捉花人 。群传上巳青蛙叫,今岁棉花廿四分 。朝夜庄开秤挂檐,灯红花白共摩肩 。东庄探价西庄卖,细剔翦边鹅眼钱 。
坎人胡杰人(1831-1895)所作竹枝词《坎镇》云:自来风俗重耕桑,会值农忙蚕亦忙 。共说今年丝布贵,周家路市有新行 。……蜃蛤鱼盐滋味足,木棉大稔是丰年 。红灯高挂水花庄,几担挑来色似霜 。称罢更番看子细,相将品评价低昂 。
1883年又作《风潮记(癸未)》:“榆塘(三塘)上下,禾少而棉多,坼甲仅寸,人皆以其雨望……”

文章插图
棉花丝布市场兴旺 。“东庄探价西庄卖”“共说今年丝布贵,周家路市有新行”,描绘出棉花行、丝布行稠密,生意兴盛,商行间竞争激烈,及农民生存与棉花、蚕丝、土布息息相关 。
四灶勒子桥西侧老街北沿现有花行弄,据传旧时有邹氏邹可表开设棉花行——同茂花行而得名 。明清直到民国时期,坎墩经营棉花买卖和加工业发达 。花行众多,如周家路街北坦甲路西侧有甬茂花行,老板胡锡仁,他在宁波设立多家分行,将棉花销往国内外 。坦甲路东侧又有宋华春棉花店,沈家甲街北设有棉花收购站……轧花厂有岳字一灶北路轧花店,礼六灶街北小甲路东侧轧花厂,羊路头轿彩店弄旁后陈家陈家相开办的日昇棉花加工厂,周家路红元弄顺记棉粮加工厂等 。“三和油车”经营棉籽榨油 。与之相应的染坊有长白、受白、沈源泰、元茂染坊等 。
- 直通车定向推广大促前后调整方式
- 山向风水详解 风水最好的山岛是哪里
- 我家房子西南角有高楼 楼房西南方向有高楼风水
- 桑柘木命的人床头朝这个方向最妙
- 大门朝南床头朝哪个方向好 床头朝南风水好不好
- 风水床头朝哪个方向好 床头的朝向最佳风水图解
- 坐巽向乾是什么方位 生意门面风水坐乾向巽什么意思
- 【付费推广】最新直通车推广优化方向引导篇
- 罗盘风水盘图解 风水山向罗盘
- 煤气开关方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