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


历史

被称为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的游侠》,王齐 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6月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这是最早论述“侠”的一句老话 。论述者是战国时期的法家韩非 。他在《韩非子·五蠹》中将“侠”归入五蠹之列,认为他们不受律令规训,有武力,“群侠以私剑养”,而君主还“礼之”,导致天下秩序“此所以乱也” 。
现代人印象中的“侠”与韩非的看法几乎完全相反 。现代人往往都会崇尚侠的恩怨分明、快意恩仇、言而有信,以及他们的侠骨柔肠,而这些也组成了侠的理想特征 。即便在进入现代世界后,国家成为武力或暴力的唯一正当执行者,侠不复存在,“侠气”“大侠”“侠客精神”却还是作为一种品格遗产,照样受到推崇和赞美 。《三侠五义》《水浒传》等传统文学典籍,和《天龙八部》等现代武侠小说及其电视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当然也不可忽视 。
不过,在漫长的前现代历史中,韩非的批判和否定也只是一面 。大史家司马迁就为侠写“列传”,评价他们敢于舍生取义,“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侠为底层穷困人家打抱不平,为上层精英“保驾护航”,使他们获得相当高的声誉 。这反过来也让他们的武力被民间默许 。
王齐的《中国古代的游侠》便从这里开始整理历朝历代的“侠”,他们的演变,以及“义侠”“武侠”“盗侠”“女侠”的类别区分 。衣食住行、生计来源和社会交际等日常生活也涵盖其中 。这本二十几年前初版的书,在今日重版后,在这一领域仍然当属全景式书写 。
然而,再回过头来看,韩非的看法实际上确实贯穿此后整个历史 。这既是因为侠也造成了一些武力滥用、无辜者受害,更是因为在国家统治秩序外另立规则,产生不同的秩序,对王权统治者构成威胁而遭到打压 。而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游侠》字里行间的一条暗线 。在漫长的前现代社会,王权越是集中,侠的存在空间就越小 。他们的“游离”“游历”状态始终与王权秩序有着强烈的张力关系,唯有被利用之时,才展现出张力的另一面 。(罗东)
艺术
被称为

文章插图
《旁观者》,[比] 本·吉塞曼斯 著,张子祎 译,后浪丨 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
图像小说《旁观者》,讲述了一个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 。他孤身生活,没有伴侣,与现实略隔膜,隐身于精神世界 。难以想象,如此准确捕捉当代人平乏但丰盈的内心状态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漫画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读研期间的毕业设计 。这样的作者令人惊喜和无限期待 。
中年男子休伯特一个人生活,他长相平平,性格内敛,安静木讷,更像人生的旁观者 。平日里,休伯特喜爱独自一人逛美术馆,在著名画作前踱步徘徊;他不善言辞,遇上搭顺风车的陌生人,也只能勉强礼貌地说上几句话 。他的居家生活可谓单调:临摹绘画,做饭,边看电视边一人食……楼下的女房东对他投怀送抱,他不为所动 。现实中,只有一个女性真正吸引他,对楼总在窗口浇花的年轻女性……
《旁观者》讲了一个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故事,但处处流露出日常生活的诗意 。清淡和谐的配色受到大师温瑟·麦凯
(《小尼莫》)
和埃尔热
(《丁丁历险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