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素材免费下载安装软件


作者:王钟的
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 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 , 社会中大多数人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崇奉科学 。但是 , 如果缺乏科学素养 , 对科学的信任也可能成为盲从 , 各种伪科学就会乘虚而入 。如何将科学生动、准确、全面地传播给普通人 , 让“科学”不是空洞的概念 , 而是具体的能力 , 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命题 。
火星表面长啥样?鸟类是不是恐龙后裔?地球像个充电宝?近日 , 一档“院士开课啦!”节目在抖音平台上播出 , 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习心得 , 聊年轻人关心的科学问题 , 深入浅出地讲述其中的科学原理 , 在互联网平台上受到广泛欢迎 。
院士是我国最高等级的学术称号 。拥有院士身份的科学家 , 往往在相应研究领域具有顶尖水平 , 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 具有崇高威望 。院士日常从事的工作 , 具有前沿性、尖端性、开拓性等特点 。在所在学科方向 , 院士是毋庸置疑的带头人;而在公众心目中 , 院士则是优秀科学家群体的代表 , 是科学智慧和科研精神的象征 。
那么 , 由院士来做科普工作是否属于“大材小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重要性而言 , 科研工作者攻克科学难题 , 与社会上大多数人提升科学素养 , 并无主次之分 。科学创新与科学素养普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科学创新成果的应用 , 需要公民科学素养的支撑;而只有当正确的科学素养在社会上占据主流 , 才能为鼓励支持科学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
科普工作涉及的知识虽然不深奥 , 但仍然建立在对科学原理的深刻认识和扎实理解基础上 。正所谓“深入”才能“浅出” , 不通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 仅仅照本宣科 , 科普传播就仅仅是“术”而不是“道” , 科普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而作为院士的大学者、大科学家 , 对相应科学领域的理解显然更透彻 , 进行科普传播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 公众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收获 。
由顶尖科学家进行公众科普传播 , 是科学界的优良传统 。爱因斯坦生前就时常接受邀请 , 面向公众做讲座、问答 。他往往能从看似简单和基础的概念出发 , 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绵密的思考 , 揭示科学现象背后深刻的意义和联系 。杨振宁、袁隆平等我国公众熟知的科学家也时常举办讲座、撰写科普文章 。在伟大的科学家看来 , 参与科普工作不仅是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 也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必要过程 。
随着媒体传播路径的迭代升级 , 科普的方式方法也面临转变 。如今 , 可视化与短视频已成为大众传播的关键词 , 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 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 。邀请院士与普通人在网络平台上“面对面”交流 , 配合丰富形象的视频素材 , 科普的受众能实现几何级数式的增长 , 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更加突出 , 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
当然 , 趣味化、形象化的科学现象是“表” , 院士开课传授的科学观才是“里” 。在网络传播中 , 人们常常感受到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当今 , 活跃在各大平台上的科学博主、自媒体账号为数不少 , 但有的内容生产者只是通过猎奇的视角告诉人们结果 , 却缺乏对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认真解读 。由院士进行举重若轻的科学讲解 , 能够弥补网络科普存在的不足 , 让受众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素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