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怎样进行田间管理( 二 )


四、田间管理
1、幼苗管理:黄芪幼苗出齐后,应及时进行间苗,避免相互遮荫、争夺肥料和水 。间苗时,去除拥挤苗、疙瘩苗、瘦弱苗 。苗高10-12厘米定苗,穴播每个穴位留下壮苗2-3株,条播每株距离10-12厘米留下壮苗1株 。定苗时,如果缺苗,可以将定出的大苗移栽补苗,补苗应在阴天或晴天下午或傍晚进行,种植后浇水 。
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常常草苗并长,不注意的话草就容易荒废,所以必须立即除草 。除草工作要与中耕结合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发挥防旱保墒作用 。大雨和久雨后,中耕又发挥散墒除涝的作用 。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1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2次中耕 。中耕深度一般以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 。第二年以后的4月、6月、9月各耕1次 。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种植经验,结合“GAP”规范化生产要求,在杂草多的幼龄期,可以用黄芪专用除草剂喷射1次(除草剂每年只能使用1次),基本保证田间没有杂草 。
3、肥水管理: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间对养分的需求,提高产量,在生长年和次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 。第1次追肥与第2次中耕除草相结合,每亩用堆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铵10公斤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用,施用后覆盖土壤 。第2次在冬苗枯萎后,每亩加入厩肥2000公斤,磷酸钙50公斤、饼肥150公斤后混合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足墒播种时可以不浇水 。如果底墒不足,天气干燥,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不要用大水漫灌 。在结果栽培成熟期,如遇高温干旱,应立即浇水,促进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 。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容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使根部正常生长 。
五、收获加工
1、收获时间: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各技术指导基地种植经验,各地区黄芪的成长年数为黄淮地区,成长1~2年收获;西北、东北地区的成长2~3年收获 。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 。年久不收,容易黑心和木质化 。收获时间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次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 。收获时要深挖,不要伤根,不要切断主根,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大面积栽培基地,在收获前切断地上部茎,用黄芪收获机一次性收获 。
2、产地加工:黄芪根部刨收后,去除根上附着的茎叶,摇动土壤,趁鲜切除芦头,切除须根,立即晾干,晾干到六七成时,直接把根扎成小把,晾干 。晾干时不要暴露强光,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铺上白纸,晾干到全干或炕干 。黄芪药材最好是粗、直、硬、粉性足、甜 。要求做到干燥、无芦头、无须根、不霉、不焦、无泥、无杂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