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传华说,谭木匠公司有钱了,我们坚决不买高档办公楼,坚决不买豪华别墅小轿车,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一硬一软”之上:硬是好的设备,软是能干的人;硬是产品的质量,软是产品的文化含量 。
“我长大以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近饿死街头,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 。”
多少企业家成名后,想方设法遮掩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谭木匠”梳子的老板谭传华却在自己的每一个加盟店里,工整地装裱了这一段家史 。对他而言,没有这些真实的往事,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更没有现在的“谭木匠” 。
四处奔波的辛酸记忆
谭传华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农村 。18岁下河炸鱼失掉了右手,人生轨迹自此发生改变 。不过,要强的他很快走出身体残疾的阴影,跟着从部队回来的二哥学得一手好画,并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
23岁的时候,恋爱受阻,读了很多书的他便想去走万里路,他就带着父母给的50元钱,在流浪中寻梦,寻找自己的画家和诗人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流动人口还不是很多,谭传华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盲流” 。
辗转漂泊到昆明的谭传华第三天给一个年轻人画了一张像,赚取了2元钱 。谭传华对采访人员回忆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2元钱 。他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而且,我一生有三个重要的2元钱 。”
因为右手的残疾,谭传华平素习惯于把右手插在裤兜里,他挥舞着左手说,“我的第二个2元钱是我从深圳花2元钱买了一把木梳子,让我从此做了谭木匠 。第三个2元钱,是我做的木梳子,第一次卖时卖了2元钱 。这三个2元钱组成了我的创业史,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
在云南流浪两年后,在贵州的一场大病让他最终选择了回到老家,娶妻生子,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职业,做了木匠,开始创业 。
“当时三十几个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么做,用半年时间研究,终于做了出来 。”谭传华的第一批产品出厂了,拿到市场上整整一天的时间,他的4个业务员喊破了嗓子,却只卖掉了一把2元钱的梳子 。这2元钱,谭传华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2元钱,是这份事业的第一步 。
“谭木匠”的出奇制胜
1995年,谭传华正式注册“谭木匠”梳子商标 。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烧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搞过无数次技术改革,创办过《快乐的谭木匠》宣传漫画报……1997年,谭传华的小木梳终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知名度 。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难关挡在了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谭传华后继乏力 。
这是当时中国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共同成长难题 。1997年8月19日,对银行苦苦哀求没有结果的谭传华愤怒了,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 。在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招聘银行是一件国内外轰动的稀奇事,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谭木匠招聘银行现象”,并随后在金融界、企业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 。
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涨 。但市场似乎并不给这个“第一品牌”面子 。此刻“谭木匠”的销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场铺点 。然而,“谭木匠”出名之后,其他木梳企业也开始苏醒,商场终端竞争激烈起来 。
特许经营快速发展
就在谭传华发现商场这条路不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趋势的时候,他无意中尝试建起来的几个专卖店,营业额却节节飙升 。与其深陷于商场肉搏,不如另辟一条蹊径,在专卖店上做文章 。谭传华立即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余明阳专家团”,为公司导入CIS 。这一导入,谭传华“斗胆”花去了当年三分之一的利润 。同时他重新规划企业战略,撤出各地商场柜台,将商业模式转向专卖店连锁加盟的方向 。
- 幕刃是什么意思梗 -含义须知
- 怎样解决手机视频加载失败-原因及办法须知
- 女生说想荡秋千什么意思-4个含义须知
- 平安喜乐为什么不能乱说-简短介绍
- 进九是哪一天-时间须知
- 什么时间发抖音容易上热门-四个最佳时间段须知
- 豚骨拉面为什么叫豚骨
- 为什么米饭煮熟后泛黄
- 泰式绿茶为什么那么绿
- 油醋汁那么多油为什么不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