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单位有哪些?


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 , 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 , 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 , 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而颇有出入 。方剂中常用的“两”就有很大的变化 。以考古发现为基础 , 经现代研究确定 , 秦、西汉时期一两只有15.6克 , 东汉时一两变为约15.4克 , 魏、晋时期一两是17.7克 , 隋唐宋元一两多在40克以上 , 直到明、清两代才大体稳定下来 , 计量以十六两为一斤 , 一两为十钱 , 一钱为十分 。一钱约为3.125克 , 故古方中的一两都换算成30克 。
在古代医药书籍中 , 一些特殊计量单位也比较常见 , 如方寸匕、钱匕、刀圭、一字等 。这些古代特殊的计量单位折合现代计量单位是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做简要介绍 。
【数量单位有哪些?】方寸匕 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 , 形状如刀匕 , 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载:“方寸匕者 , 作匕正方一寸 , 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按照古今度量衡的换算 , 一方寸匕的容量 , 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金石药末约为2克 , 草木药末约为1克 。
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 , 以不落为度称为一钱匕 , 一钱匕的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 , 约合一方寸匕的6/10~7/10 , 约今五分六厘 , 约合当今不到2克;半钱匕 , 则是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 , 以不落为度 , 约合一钱匕的1/2 , 约今二分八厘 , 约合不到1克;钱五匕 , 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 , 约合一钱匕的1/4 , 约今一分四厘 , 约合0.42克 。
刀圭 刀圭是指形状像刀头的圭角 , 端尖锐 , 中低洼 。以此刀头的圭角做计量工具 ,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凡散药有云刀圭者 , 十分方寸匕之一 , 准如梧桐子大也 。”也就是说 ,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
一字 古代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 , 钱面共有四字 , 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 , 即称为一字 , 约合今之0.4克 。
鸡子黄大 鸡子黄大是采用取象类比的思路确定用药分量的一种方法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 , “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 , 约合9克 。
枚 为果实入药的计数单位 , 根据品种的不同 , 选择标准各异 。如大枣十二枚 , 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又如白果五枚 , 则可选中等个头的为一枚之标准 。
握、把、束 是指部分草本类或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就是以手握拳取药为一握、一把;握紧拳头取药后 , 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 , 称为一束 。
片 亦为汤剂中常用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 , 约计一钱(3克) 。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
另外 , 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 , 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 , 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 , 是指用药取较少的分量 , 一般仅有几克 。
笔者建议 , 在对古代医籍中记载这些剂量进行换算时 , 可以此作为参考 , 但不可拘泥这些换算方法 , 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 , 按照治疗的要求 , 以现代临床经验为主要依据 , 辨证施药 , 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韩德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