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 , 还是客家围龙屋 , 更多展现的是古代民居建筑的风水智慧和人文精神 , 其处处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 , 风水就是人、居住环境与自然三者关系的统一 , 符合自然、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必定兴旺 , 反之必败!
客家围龙屋符合阴阳太极图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 , 在整体造型上 , 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

文章插图
(客家围龙屋符合阴阳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 , 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 , 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 , 叫“禾坪”(或叫地堂) , 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 , 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 , 矮的叫“墙埂” , 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 , 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 , 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 , 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有“三栋二横” , 一围层;有“三栋四横” , 二围层 。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 , 大的则上万平方米 。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 , 几百口人 。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 。三栋二横围龙屋 , 有上、中、下三厅 , 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 , 并用木制屏风隔开 , 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 。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 , 错落有致 , 主次分明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 , 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 , 有的是一围层 , 有的二围层 , 围龙屋由此而得名 。弧形的围屋间 , 拱卫着正屋 , 形成一道防御屏障 , 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 , 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 , 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 。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 , 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 , 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 , 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 , 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 , 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 , 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 , 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 , 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 。如遇盗匪前来扰劫 , 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 , 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 , 进行抗击 。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 , 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 , 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 , 严禁砍伐 , 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 , 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 环境优美而静雅 。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 , 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 , 显得金碧辉煌 , 古色古香 , 十分壮观、气派 。一般来说 , 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 , 相互之间和睦共处 , 尊老爱幼、相敬如宾 。逢年过节 , 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 , 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 , 敲锣打鼓 , 尽情欢乐 , 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