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见水的风水 水南尾风水( 二 )


1995年,南通旧城改造,南大街拓宽,市政府重新修建长桥,因中远公司资助部分资金,市领导题名为“中远桥” 。长桥的名字已深深扎根在南通人民心中,人们口头上还是习惯以长桥称呼 。
(文/缪友俊)
起凤桥
在人民路南有起凤园小区,有起凤街,这条街原是经端平桥通濠河的运盐河填塞而成,下面有人防工事 。起凤园、起凤街之得名都来自于这儿跨运盐河的有一座起凤桥 。
起凤桥是南通市区为数不多的石拱桥之一,明代建的石拱桥有龙王桥(在今工农路上),三元桥(东南濠河上)、端平桥(在今人民路西) 。它是一座单拱桥,石拱高高地托起桥身,平时可以通船身较高的小江船,两只小些的船常在拱下迎面错身而行 。
起凤桥的桥身有些特别,它的北引桥和主桥成“T”形,从东西两端上桥 。起凤桥附近风光之美决不亚于现在大出风头的小镇:起凤桥南尾有古色古香的明尚书马坤墓的石牌坊,南尾向南当桥有玉皇殿的山门(或言为古里坊的坊门),周边有酒楼、茶肆、书场、豆腐坊……桥的东北侧有一片空场,大家习惯称为“灰场”,平常常为皮革坊暴晒牛皮的地方,其腥臭叫人受不了,但是这里也是“打把戏”的好场所,南通杂技名家孙月魁的班子常在此献艺,高高的大柱支起了硕大的帐篷,里面传出激动人心的锣鼓声,引得周围的百姓前来凑热闹,缺钱的孩子常常趁人不妨,从帐篷接口处钻进去,免费享受童年的快乐……
桥下的流水是主妇们洗涤、“散”衣服的好地方,里下河的船户谋生,在起凤桥落下了脚,为家的小船渐渐腐朽了,干脆连人带船靠上岸,在桥边淤滩上落户,敲斫糖换破布,小船里的炊火也烧得亮堂堂 。
1979年大兴人防工事,利用河身,省得挖土的费用,拆掉了起凤桥 。起凤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造,成化中改为石桥.造桥为传统的善德,故桥曾名积善桥,还名丰乐桥 。这座500多年的石桥被拆,多少乡人乡情难泯 。
(文/姬 树)
黄泥口子桥
南通的黄泥口在城濠东北角,过去是长江注入濠河后流向东北田畴的—处水口 。这是个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因为传说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墓,就是在那儿被发现的 。只是前人缺乏“炒作”意识,致使那儿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荒僻冷落 。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州福文明发起在那儿建造了一座石桥,改变了以往只有一道土坝和小闸,交通不便的状况 。后来更有人根据风水之说,认为此桥处城北玄武之方,地脉贯串,从而导致了通州的“人文蔚起,鼎甲连绵” 。
这座石桥曾有个颇有祝颂意义的名字:“永济”,可常在桥上往来的百姓却给了它一个实在的名字:“黄泥口子”,或许大家都知道,永济只能是个祝愿,让它永不圮坏地济渡行人本是不现实的 。果然,未过二百年,桥终于近于倾圮了 。
道光十九年(1839),知州景寿春倡议修建此桥 。此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夜,孱弱的政府拿不出修桥资金,只得号召社会赞助 。于是,一对张姓兄弟解了私囊 。
建桥工程于次年夏开始,此时景寿春已升迁,由王绍复继任,因遇雨涝,年底才竣工 。据说此桥用料讲究,制作精巧,美仑美奂,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费用来自张氏兄弟,故桥名又循其意改为“福萱”,因为张氏愿以此桥来为母庆寿,而萱花常被用来指代母亲 。遗憾的是老百姓不了解这层寓意,仍依习惯称它为“黄泥口子”,甚至音偏成为“黄泥狗子” 。看来熟习于民众口中的名词,花些钱也未必能让它替换 。
就在新桥落成不久,一桩奇怪的事,让桥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桥栏上精雕的小石人之首,竟全部不翼而飞!尽管有知内情的,说这是桥工的泄愤行为,因为负责此工程的某公为了谋取私利,曾克扣他们的薪金 。但大多不明真相者却乐意渲染这份神秘,以致清王朝灭亡后仍是传说不减,并且更有所发展 。如说每逢月明之夜,能听到桥头飘来的阵阵管乐之声 。那时城北一带还少有人迹,故有此神话的市场,等到解放后建成北稼桥,行人增多,传说才消逝 。只是那名为“福萱”的石桥也早毁坏,替代它的是座建于文革期间的名为“新乐”的水泥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