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文笔山 风水文笔峰山图片( 二 )


庆元三年(1197年)卫泾以起居舍人假工部尚书的身份,充任贺金主生辰使,出使金朝,这样,卫泾对本朝同时对金朝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卫泾回来后发现在权重位高的大臣韩侂胄的主导下,朝廷中掀起了北伐的舆论高潮,许多人不了解国内情况,也不了解敌国情况,一味想通过北伐战争收复失土来建立不世之功,这种不自量力的情绪和作为,其实是祸国殃民 。他直接向宁宗进谏,反对开战 。结果,他被专权的韩侂胄打压回家乡昆山 。他在石浦镇西的六鳌山建了一座“西园”,并在园内建起了一座“后乐堂”,取范文正公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自号“后乐居士”,无奈过上了隐居生活 。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果然发动了北伐战争,史称“开禧北伐”,出动兵力多,看上去声势浩大,但先胜后败,损失巨大,乃至防线失守,地方叛乱,财政吃紧,无数损失了大量男青年的家庭,因无法收尸,哭声震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根本无力抵抗,韩侂胄妄想通过继续战争保住权位,如果这样的话南宋的百姓更要遭殃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除掉韩侂胄,和金朝议和 。据周超在《卫泾研究》中说韩侂胄的宿敌杨皇后,参知政事钱象祖,吏部尚书卫泾,吏部侍郎史弥远,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镃,均同谋要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他们伪称得到密诏,指使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在韩侂胄上朝时,劫持至临安津园,将其杀死 。这件事在历史上叫做“玉津园之变后来,南宋和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但是,这时的朝廷,并没有重新振作的气象,史弥远把持了朝政,他对为官正直的卫泾如骨梗喉,必欲去除 。史弥远让御史中丞章良能弹劾卫泾,但宁宗没有什么表示,于是史弥远又让章良能趁卫泾乘车上朝的时候,将弹劾的副本交给卫泾 。卫泾当天就出了临安,到城外等待处理 。嘉定二年(1210年),卫泾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嘉定五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潭州 。宝庆二年(1226年)七月,以疾乞休而致仕 。他虽然外放,但是宁宗还是给他题字,景献皇太子也亲书“后乐堂”的匾额赐予卫泾 。宋理宗宝庆二年十月因病卒于家,持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赐谥文节 。不知何故,卫泾的墓葬在浙江归安县广德乡石佛山,而昆山石浦的卫泾墓是其衣冠冢 。
卫泾是一个很有学问又对自己要求严格的文人,在朝为官,非常正直,而且也有担当,更主要的是,他比较实事求是,当朝野一片开战之声时,他却不赞同轻启战火 。他为了料理战败的后事,殚精竭虑,但未必被理解 。他在事后给皇帝的奏折中痛心地说:“复仇本为大谊,而权臣规划无素,轻易寡谋,兵连祸结,敌得归曲于我……虽幸疆场稍定,信使已通,然耗竭事力,亏伤国体有过无功…”
由于时政如此糜烂,他有担当、有想法,但大势如此,他的才华无法发挥,最后只能老死于家中 。但是他的人格还是受到尊重,苏州的后人没有忘记他,在苏州最值得纪念的先人中,让他列碑在“五百名贤祠”中,让后人永远纪念;而昆山人更是将他作为骄傲,建塔纪念,在1997年将文笔塔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