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是星期几


支持传习授徒,加快非遗产品走向市场,江西宜春袁州区——
古老夏布,织就新锦绣(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 。为了推动非遗的传承创新,江西宜春袁州区鼓励设立非遗研究基地,支持传承人传习授徒,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 。如今,古老夏布变身版画、灯具、帆布袋等,为更多人所知,也日益赋彩生活 。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隐逸轩工作坊,只见一只花纹繁复、色泽玲珑的花瓶立在桌上 。看去像是瓷器,拿在手中掂量却质地轻薄 。“这个瓶子啊,是‘布’做的 。”工作坊负责人王春根笑着卖起关子 。
在袁州区,活跃着一群和王春根一样守护古老夏布的人,他们有的致力于钻研非遗技艺,培养年轻传承者;有的坚持寻找非遗与市场的结合点;还有的聚拢懂得夏布织造的人,带动乡村振兴 。
袁州区也努力为这群人提供更大的舞台: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考核奖惩激励制度 。鼓励设立传承人工作室、非遗研究基地,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学研究、传习授徒,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 。
钻研技艺,匠心守护古老非遗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 。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 。唐宋以来,宜春以生产优质苎麻著称,袁州夏布历史悠久 。
“苎麻纤维是中空的,它吸湿排汗、抗菌防臭,特别适合夏天使用 。”出生于宜春万载县的王春根说,“我是从小睡着夏布帐子、穿夏布衣裳长大 。”
大学毕业后,王春根偶然察觉到古老夏布的困局 。“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夏布织造技艺在广场上现场展演,我自豪地和周围人介绍家乡的宝贝,大家却都不太了解 。”那两年,每逢春节回乡,王春根就去问村里的老人,夏布如何了?在得知夏布因缺乏创新、市场不畅导致生产后继无人、千年技艺濒临失传后,王春根坐不住了 。
王春根尝试将夏布加工成折扇、做成衣服,但市场接受程度都不理想 。他从博物馆里一块东周时期的苎麻印花布中得到启发:夏布上能否进行版画创作?
“如果能结合我们宜春本地的夏布,使用丝网创作的方式将民俗画搬到夏布上,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王春根与宜春籍书画艺术家任静一拍即合,宜春夏布版画就此诞生 。
2011年,王春根牵头成立了夏布印花质量控制小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试制了500多个印版,印坏了1万多片夏布,终于掌握现代丝网分色制版技术,解决了使用丝网版画技艺对夏布进行图案处理这一规模化生产难题 。在夏布上进行创作,结合电脑技术可以做到标准化分色、调色,从而实现标准化量产 。新创造出的版画图案,还可以印制到夏布制成的帆布包袋、帐子、茶席等装饰、实用物品中 。
创新设计,夏布走进日常生活
穿针、引线、搓捻、编织……上下翻飞,一只由夏布制作的蝴蝶就出现在李凤娟手下 。90后李凤娟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也是王春根的得意门生之一,如今她正努力让这项古老非遗为更多人所看见 。
在袁州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常态化活动,推动了夏布制作、版画、脱胎漆器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其他传统工艺融入生活 。在此推动下,夏布的传承与创新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16年,王春根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了宜职众创空间,自己也成为学院在校外的“双创”导师,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0多个,参与创业人数900多人 。任静开办了宜春夏布画非遗传习所,传授夏布画核心技艺,并在中小学课堂授课,先后培养夏布画学生300多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