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5月18日电 题:“海带之乡”生财有道
中新社记者 林玲
年近七旬的董发财 , 人如其名 , 懂发财 。十年来 , 这位渔民的海带养殖年收入突飞猛进:从当初只有10多万元(人民币 , 下同) , 到今年预计可达40多万元 。
董发财来自中国著名侨乡、“中国海带之乡”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 。连江县域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 , 其中海域面积就有3112平方公里 , 不少当地人以海为田 , 向海而生 。
1956年 , 福建省水产部门引进海带苗 , 在连江县筱埕镇试养 。董发财的父亲是海带养殖的“先行者” , 从小就跟着父亲养殖海带的他也成了连江海带养殖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
时值5月 , 赶上海带采收季 , 为避开高温时段 , 董发财凌晨两点起床、三点出海 , 到养殖区收割海带 。
一片漆黑的海上 , 董发财驾驶小船驶向种满海带的“蓝色牧场” 。他说 , 这里阳光充足、营养丰富、温度适宜 , 海带品质很好 。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和海面上的点点渔火 , 董发财驾船行驶近半个小时 , 到达海带养殖区域 。这时 , 天边已经泛起微光 。
“以前 , 光靠卖海带赚不到什么钱 , 一斤才几毛钱 。”董发财告诉中新社记者 , 过去海带身价不高 , 主要是因为当时海带加工业长期停留在生产海带丝、海带结的粗加工阶段 , 产品附加值偏低;遇上海带大丰收时 , 养殖户还会因为价格下降受损 , 就连优质海带都只能作为饲料喂给鲍鱼 。
“以前 , 一条苗绳的海带只能卖个几十元 , 但是今年 , 这条苗绳上的海带可以卖到150元了 。”站在船边 , 董发财躬身拉起一根重约百斤的苗绳 , 附着在上面的海带长得格外茁壮 , “现在的海带加工产品变多了 , 也变好了 , 所以就涨价了 。”
在离海带养殖区不远的岸上 , 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将一根根生海带加工成了海带糕、海带酥、海带脆片等休闲食品 , 利润大幅增长 。
“连江海带品质上乘 , 需要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碧香将海带成功“变身”的功劳 , 归结于连江县政府“当红娘” 。
2015年 , 在福建官方组织的“院士八闽行”活动中 , 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的藻类深加工工艺技术由连江县政府牵线 , “嫁”入连江企业 。
大连工业大学在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设立院士工作站 , 由朱蓓薇院士作为项目带头人 , 为连江海带打造了一条精深加工的“生财之道” 。
2016年 , 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在连江县安凯乡奇达村承包3000亩海域 , 创建“企业+农户”的海带养殖基地 , 带动当地渔民海带养殖的热情 。
“当时 , 朱蓓薇院士来到连江考察 , 发现品质上乘的海带苗被喂给鲍鱼 , 就对我说 , 这么好的海带苗怎么能只给鲍鱼吃呢 , 应该要让更多人品尝到 。”听到这句话 , 邱碧香萌生将海带苗推向市场的念头 。
没想到 , 连江海带苗鲜嫩爽脆的风味受到消费者好评 , 许多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纷纷前来洽谈合作 。如今 , 海带苗再也不是一斤一毛多的鲍鱼饲料 , 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