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的风水 风水中看山看水何为山水图片( 二 )


绝大多数修佛反成魔,修真反成假,问题就出在了这个阶段,将“意义”当成了下个层次的“本质” 。
第三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这一阶段对应着事物的本质 。
拿水来说,气态、固态、液态,都是水这一的不同状态而已;用来喝、用来洗沐、用来灌溉、用来切割、用来发电、用来冷却等都是水的不同用途而已 。其本质都是水这一事物 。
注意这一“本质”与第二层次的“意义”截然不同,“意义”是通过学习或者自身观念强加给事物的,它的出发点依然是人;而“本质”是事物之本,没有掺杂任何主观意见进行装饰,也就是“无我”,也就是“无名”、“无寿者”、“无色香声味触法”、“无老死”等诸相,只是事物本身 。
这一层次对应着道家所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阶段 。“无为”对应着事物本体,“有为”对应着事物的运用 。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
上文小故事中的高僧所言:“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
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
运用于市场交易,市场就是市场,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所谓“政策市、主力市、资金市”,“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等诸般描述都是人强加给市场的外衣而已,不是市场的本体;均线就是均线,是周期内K线收盘价的平均值,所有“金叉、死叉、排列”等都是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看涨、看跌”等都是其不同的“意义”而已,是人强加给均线的,不是均线的本来 。
在这一层次中,无法用语言和思维进行精准描述,只能大致进行轮廓的描述,因为一旦诉诸语言和文字,就降维到了人的范畴内,而不是事物本身了 。
“道可道,非常道 。”
“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 。”
“道者天地两不知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人未见此花时,此花与吾心同归于寂;看见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 。”
这就是对“得道”粗浅的文字描述,以“无为”为本,就可以“无不为”,秉持“其道唯一”,可以演化“其术无穷” 。
但是单单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论述来说,还只是得道的入门而已,对应佛家不过是证得“罗汉果位”,也就是“硕士研究生” 。山与水还是割裂的,砍柴担水做饭还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还存在着“分别心” 。因此,我们的讨论继续下去 。
第四层次:看山是山也是水,看水是水也是山 。
降维到文字和思维描述的层面上,与第三层次的论述相差不大,但是在这一层次中,“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万物皆有佛性” 。人与畜生、与树木、与狗屎、与泥沙、与分子原子并无丝毫不同,生与死无丝毫不同 。在这一层次中,就是广大,就是无量 。
“一切善法皆是佛法 。”,所以佛、道、儒、乃至天主、基督、哲学、科学诸法都是佛法 。
“普度众生 。”,所以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法力无远弗届,聆听和解救世间一切苦难 。
“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般若”之体,就是救赎的彼岸;而“般若”之用,就是度过苦海的“船” 。
如果说第三层次的“得道”是触及智慧的角落,第四层次就是触及了智慧的本体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梦幻泡影”描述智慧之体,“如露如电”描述智慧之用,“观”阐述修行的法门 。
修行这一步达到圆满,就是“菩萨果位”,就是研究生的高级阶段“博士研究生” 。
第五层次:山水皆无,无无,乃至无无尽;山水皆空,无空,乃至无空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