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的风水 风水中看山看水何为山水图片




交易圈子里常说的一段话是,交易中思维提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但是每个层次到底意味着什么却鲜少有人去说得清楚明白,似乎这么绕来绕去的说话更显得有格调,我来试着用大白话解读一番 。
依照【超维体系】的一贯逻辑,首先进行正本清源 。
这句话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 。(“大师”这个称呼在佛教中是个统称,就如同“研究生”一样,其中还包括着硕士、博士等分级,后文再说 。)
先看另一则禅宗小故事:
据说有个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多年苦修参禅,却一直没有开悟 。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古寺有一位得道高僧,于是跋山涉水来到高僧面前请教 。
年轻和尚说:“请问高僧,您得道之前是做什么的呢?”
高僧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
年轻和尚又问:“得道之后又做什么呢?”
高僧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
【有山有水的风水 风水中看山看水何为山水图片】年轻和尚有点懵,问道:“何谓得道?”
高僧回答:“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便是得道 。”
看完这个小故事,两相参照,大致应该有个轮廓了,下面我来展开论述:
第一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这是基于自我感官的认知层次 。看到了山水颜色、形状,触到了山水的温度、质地,头脑里有了山水的概念 。此时的山水存在于人的感官当中,是外界山水本体在人心中映射的形象,对应着哲学中柏拉图所说的“洞中人”,只看到了外界在墙上的投影,没看到实相 。
第二层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这是基于事物规则和技能的认知 。
通过学习,了解到山水的特性,拿水来举例,水可以用来喝、用来洗沐、用来冷却、用来灌溉、用来发电、用来切割等用途,水可以气化、可以固化等形态,山也是同理 。
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过渡 。
比如学习书法,掌握运笔、运墨、结构的规则和技巧阶段 。
比如学习做菜,掌握刀工、火候、配料的运用技巧 。
在交易中就是对应市场知识和交易技术的学习阶段,比如均线金叉、死叉,利好、利空,价值低估、价格高估等等诸般特性和买入、卖出等诸般技巧 。这个时候看到市场的时候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区分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规则等 。
例如在交易中明明目的是想获取“价差”,不从“买、卖”两个字着手,却将大部分精力着眼在了“政策、主力、操盘秘籍、决胜市场绝技、C论”等等与“价差”没有直接关联的地方,这就走偏了 。
其结果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市场”,个人将主观见解强加于事物本身,使事物变得五颜六色 。
“盲人摸象”这一成语可以对这一阶段很好的形容,注意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仅仅是说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知 。
比如对于刀具而言,厨师用来削皮、切剁食材;艺术家用来创作;医生用来治病救人;士兵用来作为武器等 。以上诸般用途都是刀这一事物的不同表现 。
因此,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也不再是水 。这一阶段对应着道家所言“为学日益”的阶段 。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是最多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人会对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果修行得法,就能日益精进,成为行业高手;如果修行有所偏差,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正法”,很容易落入“歪门邪道”而不自知,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知识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