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22星成功发射!长征八号火箭创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二 )


“三层式多星分配器”从下到上分别由锥形支架、中心承力筒和圆盘平台组成 。 其中 , 锥形支架搭载2颗卫星 , 中心承力筒搭载14颗卫星 , 圆盘平台搭载6颗卫星 , 完美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 。
虽然是全新结构 , 但走近一看 , 你会发现一些熟悉的“面孔” 。 火箭院长八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介绍 , 多星分配器最下层的锥形支架 , 设计团队沿用的是长八遥一运载火箭的结构;中心承力筒也是成熟的结构 , 能够尽可能利用整流罩的空间 , 在侧壁多挂卫星 。 对于一些直径较大、不适合侧挂的卫星 , 设计团队则在中心承力筒上方新设计了一个圆盘平台 , 让大直径卫星安装操作更简洁 , 分离方向上也没有其他卫星去干涉 。
“在分配器结构设计上 , 我们采取‘模块化’设计 , 将现有的、成熟的结构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结构形式 , 达到‘1+1>2’的效果 , 同时节省了设计时间 , 提高研制效率 , 能快速满足卫星方发射的需求 。 ”于龙说道 , “一般来说 , 一个新的结构从出图到生产 , 需要至少一年多时间 。 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 , 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生产出来了多星分配器 。 ”
卫星虽然能装进整流罩 , 但在有限的空间内 , 卫星数量越多 , 星和星的间隙肯定就越小 , 在对接操作时的难度也就越大 。 在设计之初 , 设计团队就对现场工装设备、人员操作位置等进行考虑 , 将卫星安装操作可达性纳入分配器结构设计中 。
为了方便安装操作 , 设计团队专门在圆盘平台中间开了个孔 , 方便操作人员进入 , 并通过星箭联合操作试验 , 不断调整卫星安装操作的顺序及布局的位置 , 确保操作人员真正上箭操作的安全性 , 让22颗卫星能顺利“上车” 。
“本次任务一共需完成22星分离 , 共计完成12次分离动作 , 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 。 可以说星箭分离中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 , 最终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 。 ”火箭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说 。
不仅如此 , 研制团队完成多星分配器的设计工作后 , 专门开展了星箭联合操作试验 , 在试验过程中对卫星的安装操作顺序以及布局位置进行了调整 , 并通过多轮仿真计算对星箭分离动作进行了优化设计 , 确保卫星从“上车”到“下车”全过程的安全 。
值得一提的是 , 本发火箭的整流罩高度也从8米缩短到5.4米 , 使得全箭关键部位的受载降低了 。 这样一来 , 火箭发射的放行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 有利于提高任务的发射概率 , 从而进一步提升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
一箭22星成功发射!长征八号火箭创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文章图片

共享火箭“拼车”新模式
长八遥二火箭同时还是一发“共享火箭” , 其搭载发射的22颗卫星 , 分别来自7家研制单位 。 火箭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形象地介绍这种全新的共享模式 , “简单地说就是拼车方案 , 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 , 门槛大大降低了 。 ”
另外 , 由于是共享发射 , 需对接多家用户单位 , 协调工作成倍增加 , 面对研制过程中用户迭代更新、方案反复等困难 , 研制团队持续开展方案调整、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 , 以热忱的服务意识最终促成了本次任务的实施 。 有了这次长八遥二火箭的成功探索 , 院也计划推进共享发射的常态化 。
肖耘表示:“未来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是越来越大 , 作为‘国家队’ , 我们有责任、更有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太空经济的共同繁荣 , 加速建设航天强国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