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出栏风水宝地出什么人 北流风水九牛出栏地


【牛不出栏风水宝地出什么人 北流风水九牛出栏地】株洲晚报 记者/伍靖雯
雷打石这么有趣的地名,来到这里,总会想了解这个小镇的前世今生 。
“以前,我们这可是十里八乡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住在原沧沙埠老码头附近的李志斌和我聊起,明末清初,贸易以水运为主,雷打石成了湘江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直延续到建市之后 。

牛不出栏风水宝地出什么人 北流风水九牛出栏地

文章插图

▲原雷打石瓷厂 。记者/伍靖雯 摄
而今翻开这个小镇的发展史,有老码头、近百年历史的瓷厂、民国年间的禁烟碑,一切都在诉说不一样的乡镇往事 。
“雷打石”为纤夫谋方便?
湘江浩浩汤汤,西岸的雷打石镇,与渌口老城隔江相望 。
“雷打石”这么独特的地名起源于何时?株洲市地名首席专家彭雪开考察记录,明朝嘉靖年间,这地方还叫“清石潭”,镇子东北有一石山,状如磨盘,又叫磨盘山,周围九牛似牛,俗称“九牛推磨” 。
自唐宋以来,磨盘山靠湘江边有一石道,原本是纤夫拉纤的野道,从这里拉船艰辛绕过磨盘山,才能到镇子南端的沧头岸 。
具体不知是哪一年,有人听见磨盘山方向雷声大作,然后看见数道巨大闪电落下,这石山与周边的“九牛”都被击毁,原本要绕山拉纤的纤夫不用受累了,大家印象太深,此后,这里就被称为“雷打石”了 。
这次到雷打石镇,特意去看了一下磨盘山 。不过,不知是没找对角度,或是采集石灰石导致山体变化,真没看出这座小山像磨盘 。
听当地居民说了更玄乎的故事,相传雷击巨石处,有石缝流出血水 。不过,后来有学者考证,这大概是氧化铁与泉水混合产生了化学反应 。
不管传说虚实,至少清朝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已录得“雷打石”这一地名 。
雷打石的老码头
81岁的李志斌推开家门,走不过十来步就到了湘江边 。这里原来是沧沙埠老码头,西行的渌水在此汇入湘江,一道北流 。
“以前,这里可是十里八乡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特别热闹 。”李志斌指着江边一处空地说,那时这里经常黑压压站满了人,大家都来此坐船过河、进城 。人来人往,贸易也兴,当时这里不过2米宽的行道,铺的是麻石,买卖粮油、南货北货的,都在街两侧开店,好不热闹 。
直到五六十年代,沧沙埠老码头周边都是雷打石镇的商贸交通中心 。“现在去哪都是车,哪还要坐船咯 。”老人家笑道,尤其是1988年底株洲大桥竣工通车,进城的人们纷纷涌向株洲这第一座跨江大桥,随后的几十年里,跨江大桥一座接一座,雷打石的渡口码头也告别了往日的热闹,甚至一点点衰颓下来 。
老人家精神矍铄,如今每日在家种种菜,到江边散散步 。孙子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在株洲市区找了份会计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在他看来,时代在发展,这个老码头的兴盛与落寞,都是时代的选择,如今能与这平静相守,已是不同旧日的幸运 。
雷打石的禁烟故事
原雷打石瓷厂门口“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外墙有五角星标志的职工食堂,废弃的石灰厂与高耸的烟囱……大概是因为镇上有不少富有年代记忆的建筑,随意走在路上,看这里的人和物,仿佛都能串联起一段往事 。
不过,最让我好奇的还是江边的“禁烟碑” 。这石碑露出地面的部分高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紧靠着一堵夯土墙,碑上刻有“永禁洋烟如违禀究”8个大字,“洋烟”是指鸦片,“禀”即向官府禀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