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 , 到陈氏十四代时 , 陈式太极拳本身就出现了陈长兴的大架一路、二路 , 陈有本的小架和其弟子陈清平的赵堡架 。
此时陈长兴首次收外姓人为徒 , 将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 。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拳后返回故里授拳 。为了能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练拳人的需要 , 杨露禅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原有的发力、纵跳、震足和难度较大的动作 , 并由其子修改为中架子 , 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炼 , 逐渐定型为杨式大架 。由于练法工整简易 , 再加上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传拳久负盛名 , 1928年后其孙杨澄甫又先后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传拳、收徒 , 故杨式太极拳在全国各大城市流传最广 。
杨式太极拳产生后 ,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先跟同乡杨露禅、后去温县随陈清平学拳 , 再加上自己的学拳心得体会 , 创编了武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跟随杨露禅学太极拳并将所学传于儿子吴鉴泉 , 后吴鉴泉创编了吴式太极拳 。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外甥李亦畲 , 李亦畲传郝为真 , 郝为真创郝式太极拳 。而创编孙式太极拳的孙禄堂 , 早年拜形意名家郭云深学形意拳 , 后师从八卦名家程延华学八卦掌 , 最后又跟随郝为真学太极拳 , 集三拳法的精华 , 自创一派孙式太极 。和式太极创编人为河南温县人和兆元 , 和兆元是陈清平的大弟子 。李式太极拳创编人为河北武清人李瑞东 , 李瑞东师从王兰亭 , 王兰亭师从杨露禅 , 李瑞东以杨式拳种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挡捶、栽捶这五捶为要 , 糅入八卦掌等技法 , 创编出了太极五星捶 , 至此自成一派即李式太极拳 。

文章插图
三、各式传统太极拳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别
通过太极拳的创编和各式太极拳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到 , 无论哪个太极拳流派都是由最初的陈王廷以技击为目、以古太极图所蕴涵的哲理为拳理 , 吸收了各家拳术之长 ,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 并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所创编出来的太极拳为源头 , 各式太极拳的产生无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而发展的 , 这就如同一棵树 , 它们同是一个根 , 却有着不同的枝干 。因此虽然各式太极拳的姿势、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 但是它们的拳理是一样的 , 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也基本一致 , 练拳的许多要领也是相同的 。例如各式太极拳均要求心静体松、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缓慢柔和 , 演练时动作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呈弧形运动 , 要圆活完整、虚实分明、连贯协调、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各派也都相同 , 如练拳时要做到眼平视、嘴微闭、舌顶上腭、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等等 。
各式太极拳在技击上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 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 , 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 , 随人则活 , 由己则滞 , 为此特别讲究“听劲” , 即要准确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 在对方未动前自己不可靠近 ,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抢先动作 , 做到“彼未动己先动” 。太极拳和其他拳术的不同之处 , 就在于它讲究的是引进落空、后发制人 , 充分体现出发劲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特色 。“太极打手歌”写出了各式太极拳技击的精要 , 歌云:
- 墙上的胶怎么去除的干净
- 有什么好的消灭细菌的方法
- 醋泡枸杞的正确做法
- 中法文化差异
- 茶枯粉洗头的正确方法
- 老公的父母法定称呼
- 北京怎么买燃气
- 邮寄调查属于什么调查法
- 病毒怎样杀灭
- 不敢出门不敢买菜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