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泗洲塔
双塔并峙唐河城泗洲塔并不是唐河唯一的塔,它还有一个小“兄弟”,就是矗立在该县东南高岗上的文笔峰塔 。文笔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砖塔,高30米,共九层 。该塔的第一层高大,以上诸层高度递减,外壁为青砖砌筑,外形呈抛物线造型,看上去挺拔秀丽,给人一种轻便舒畅的感觉,酷似一支饱蘸浓墨的神笔,洒脱俊逸 。这座塔与县城内的泗洲塔遥相呼应,素有“一城担二塔,二塔抬一城”之说 。
在民间传说中,唐河是一“船地”,泗洲塔是前桅杆,文笔峰塔是后桅杆,也有说泗洲塔是桅杆,文笔峰塔是篙,总之是说有了这两座塔,唐河再也不会被水淹没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由于雨量减少等原因之前,唐河基本上没有发过大水,但在此之前,唐河是条极易泛滥的河流,并且颇有规律,据说“五年一小涨,十年一大涨” 。
每逢涨水之时,站在县城向西、向北望去,满眼无边汪洋,而县城安然无恙,稳如泰山 。大约因此而有“船地”之说,但其实唐河城建在一片高岗上,自然不受水患,与两座塔并无干系 。文笔峰塔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切记载,从清朝康熙年间的《重修文笔峰记》推测,这座塔大约始建于明朝晚期 。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唐河县人曾三次重修、重建该塔 。

文章插图
唐河文笔峰塔

文章插图
唐河泗洲塔
可以确认的是,唐河先民兴建文笔峰塔,并非为了防止水患,而是为了培植本地学风、振兴本地文运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县李兴运撰写的《募修文昌阁、魁楼、文峰序》说得明白:“莫如揽山水要会之区,峙立一文笔峰” 。康熙年间,知县林燧在《重建文笔峰记》中也强调“上联太乙,下时文昌,故于此建之”的说法 。将文笔峰塔建于县城东南,这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

文章插图
唐河南泉
古代《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異、丙、丁四方位(即东偏北15°、东南、南偏东15°、南偏西15°)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 。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这种风水术认为,文峰塔(亦称文笔塔、文成塔、文光塔、文星塔等)形似毛笔,直插云霄,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可以弥补没有高山,或东南方向地势低洼、空缺等自然山水缺陷,使该地文运昌盛、科考夺魁 。
自从隋唐科举出现,文峰塔即随之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 。很多地方都曾兴建类似建筑,并多采用佛塔形制,因为“畅山气、挹川流,因起文心之富有者,莫过于释氏之浮屠 。”

文章插图
唐河跃进门
建文笔峰塔,虽起于风水之理念,但也使城镇外部景观环境更趋完美,也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愿望,有助于促进本地文风、文化的发展 。据文物专家贾付军先生介绍,唐河县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康熙十年(1671年)、乾隆三年(1738年)三次重修、重建文笔峰 。相隔并不久远的三次重修,足见当地对繁荣文化、多出人才的热望 。历史上曾经遭遇的沧桑,并没有使唐河人沉沦,反而促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 。
- 干支与日月,风水 论天干生旺
-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题
- 林海峰安利什么级别
- 电力尖峰平谷四时段时间划分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求是
- 珠穆朗玛峰高多少米
- 元宝山至平庄公交时间 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富裕么
- 红薯干冷藏还是冷冻
- 订婚戒指戴哪个手指
- 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 法律毕业论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