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详细介绍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详细介绍

文章插图

1、选好鸭种:选吉安红毛鸭和山麻鸭 。2、放养时机:幼苗返青,开始分蘖时放鸭 。3、放养密度:以180-225只/平方米为宜 。4、肥水管理:移栽水稻前要施足肥料 。5、病虫害防治: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预防水稻病虫害 。6、注意事项:田间鸭舍建设时要防止鼠类侵害 。7、疫病防治:肉鸭7日龄时用鸡胚亿弱毒苗0.2-0.5毫升/羽肉注 。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详细介绍

文章插图
一、选好鸭种
1、首先要选择适合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和山麻鸭 。
2、这两个品种都是中小型个体,放养稻间通行灵活,食量大,耐粗饲养,成本低,露宿抗性强,适应性强 。
3、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 。
4、要培育好雏鸭,早春气温低,要注意防寒保温,同时给予少量浸湿的碎米、碎玉米、细麦糠,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
5、一般在饲养室内摆放一些浅容器,内盛清水以提供雏鸭游玩锻炼,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 。饲养到20-25日龄,每只体重150g左右时可放到稻田中饲养 。
二、放养时机
1、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把握时机,一般在幼苗返青,开始分蘖时放鸭 。
2、根据季节灵活掌握,夏秋季气温高时,雏鸭可小一些,早春或秋末气温低时,放牧的雏鸭要大一些 。
3、稻子抽穗扬花后停止放鸭,以免伤害稻子 。此时,如果鸭主翼羽在3cm以上就可上市出售,如不到出售年龄,可转入江河湖泊里放牧 。从本地的实际情况看,除水稻生长期在稻田里可固定放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草籽、春花、晚稻收割后的茬地放鸭 。
三、放养密度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详细介绍】1、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一般以180-225只/平方米为宜,以500只左右为群,有利于避免鸭群密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在规定范围的稻子间的各个角落寻找食物,达到均匀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 。
2、放养雏鸭的时候,最好在小组里放养3-4只大鸭1-2岁的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躲风雨返回时能领头的作用 。
3、为了增强雏鸭的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需注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等疫苗 。
四、肥水管理
1、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水层要浅,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浑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水稻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 。
2、可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水稻晒田的需要,即在一片稻田中,其中一半稻田内保持水层,把鸭赶进去,另一半排水搁田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把鸭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3-4天 。
3、为了不影响鸭在稻间觅食生长,最好在移栽水稻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施腐熟长效有机肥(枯饼750公斤/公顷)、复合肥(225千克/公顷)为主,追肥则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代替 。
五、病虫草害防治
1、防治稻间的害虫主要依靠鸭捕食,但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虫等疾病还须辅以高效的农药防治 。
2、建议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预防和治疗水稻病虫害,喷药期间应及时收鸭离田,并在安全间隔期后再放鸭,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用生物农药防治 。
3、生物农药对水稻和鸭均没有毒害,又符合A级绿色大米生产技术要求 。此外,可在4公顷左右稻间设1盏捕虫灯(灯下周围5米左右不种作物更好),以诱杀蛾类害虫 。由于鸭在稻间不断踩踏,杂草明显减少 。
六、鸭的饲养管理
1、为了提高鸭的成活率,防止夜晚天敌的侵害,特别是人为偷盗,以及便于鸭子转场放牧时的管理,鸭子宜集中在少数一些懂养鸭技术的专业户手中饲养,每天清晨将鸭子空腹赶入大田,到傍晚又将鸭子收回鸭棚 。傍晚收鸭回家,再适量增喂一些辅助饲料如碎米、米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