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后为何会有 洪水后为什么会有瘟疫

洪水来临是很多动物和植物会被淹死,被淹死的动物尸体浸泡在洪水中很容易产生病毒,因此洪水来临也很容易发生瘟疫,那么洪水后为什么会有瘟疫,洪水后会有什么疫情,下面大家就随着见闻坊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洪水后为何会有 洪水后为什么会有瘟疫

文章插图
洪水后为什么会有瘟疫
因为水灾后会死很多生物,一旦尸体腐烂就容易产生瘟疫 。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
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
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雨形成 。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积大,且有河网、湖泊和水库的调蓄,不同场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汇集到干流时,各支流的洪水过程往往相互叠加,组成历时较长涨落较平缓的洪峰 。
洪水后为何会有 洪水后为什么会有瘟疫

文章插图
洪水后会有什么疫情
在发洪水后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因为人的吃、用离不开水,而发大水时的水源中带有农田、兽舍或泥土中各种各样病原体,而且有人和动物粪尿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这样的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人饮或用后就会得到传染 。从水中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和传染病有:
(一)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或副霍乱 。该细菌进入胃到小肠,约3天后就会发生严重呕吐和腹泻,粪便呈米汤样 。由于大量失水,病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休克死亡 。
(二)痢疾或副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或副痢疾 。细菌在大肠内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人在受染后1~3天发病,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中有粘液或脓血 。严重者可发生微循环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
(三)沙门氏菌引起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有几千种,有的经污水或食物感染后4~24小时发生胃肠炎,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病人一周内痊愈,但治疗不及时也可造成死亡 。有的沙门氏菌可以从消化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有发热、出汗、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从小肠侵入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引起持续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肝脾肿大,肠壁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粪便中不断排菌,病程数周 。
(四)大肠杆菌 。虽然大肠杆菌存在于每个人肠道,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但大肠杆菌型别很多,有的型有各种各样致病性 。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暴发流行继而我国江苏、山东等地也陆续有病人发现,该菌引起出血性肠炎值得重视 。
(五)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 。虽然甲型肝炎病毒也经消化道感染,但经饮、用水和食物传播的主要有戊型肝炎病毒,我国西北、东北等地曾有流行,洪水过后更要注意戊型肝炎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
发大水后,除要防止消化道传染病外,其他如接触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也属重要,如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此病在人与兽均可患病 。该螺旋体存在于受感染的鼠类或家畜体内,从尿排出污染水源,尤其在发洪水地区,当人接触疫水后,钩端螺旋体穿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病人轻者症状如流感,重者有黄疸出血,病死率高 。又如布氏杆菌引起布氏菌病,也是人畜共患,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畜牧区有流行 。布氏杆菌可随家畜尿粪排出,污染水源,人通过接触疫水等途径受到感染,细胞在血流中繁殖,可引起波浪热,难以根治 。此外,还有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