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风水 西宁山脉主要风水布局


绿水环城过,绵绵入河流 。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条水系犹如三条碧绿的玉带,紧紧地系在西宁这座高原古城的腰间,形成了“两山对峙、三水汇聚、四川相连”的山水格局 。多年来,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西宁,不断探索人与水、水与城的关系,以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开拓性的探索解锁城市蝶变密码 。
海绵城市,被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城市” 。听,西宁在“呼吸”!
2016年4月,西宁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以来,利用“山-水-城”的典型空间结构,综合制定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采取综合施策海绵化建设,确立了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海绵城市技术路径,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
在这里,西宁用“呼吸声”告诉你,高原人正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生活方式进行新时代探索 。

拉萨风水 西宁山脉主要风水布局

文章插图
一山一园 尽显西宁魅力
在西宁市西山脚下的西宁市园林植物园,秋风将路旁的树木染成了七彩的颜色,虽不见春夏时节五颜六色的花卉,却独具秋景的魅力 。这是均匀地分布在道路两侧的一片低于路面的下沉式绿地 。
“当遇到降雨时,该片绿地就可以利用植被对雨水进行截流、渗透,在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补充地下水的同时,防止水土流失 。”西宁市园林植物园副园长刘国辉介绍道 。
西宁市园林植物园海绵化改造属于西山片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在西山上,通过实施山林生态修复、冲沟沟道治理等项目,达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效果 。
在西山的高处,放眼望去,收入眼底的是渗透性砂石和透水混凝土代替了传统沥青和混凝土,铺设于露天停车场和广场的地面;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错落有致,将雨水在源头拦蓄、逐级消纳;通过卵石挡墙、石笼挡墙等工程措施,对自然冲沟进行修复,建造雨水调蓄池,减缓过水流速,净化雨水……
以一山一园,看西宁“治山”成效 。通过山体绿色基础设施缓解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条件,增加下渗,调节城市小气候……多年来,结合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通过在山体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山林生态修复、冲沟沟道治理等举措,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态格局,启动绿芯规划建设,打造“生态山水城市”骨架,促进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
如今,西宁城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末的32%提高到36.76%,试点区内山体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覆盖,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安全指数进一步提升 。
“城市之肺”彰显西宁智慧
在位于城西区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内,各种海绵技术也巧妙地糅合进公园的生态环境中,这座“城市之肺”就是展现西宁良好生态环境的“海绵体” 。
“路面重新铺装、绿地海绵化改造,就近消纳雨水径流,雨水被导入设置的雨水花园等设施中净化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贺国太介绍着其中的玄机 。雨水花园、水域廊道、下沉式绿地等一块块“海绵体”的植入,可以有效吸水实现良性水循环 。海湖新区溢流的雨水都会进入这里渗蓄净化 。公园建设与海绵理念相结合,根据自然地形、地貌实现湿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凸显了良好的湿地生态功能 。
“融入海绵建设的湟水湿地公园,有效实现雨水收集,不仅没有让水流失,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 。水碧树绿,空气湿润,到这里休憩感觉很享受 。”经常到公园里健身的市民陈金环对身边有这么好的一个湿地公园赞不绝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