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文章插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走进南诏国发祥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座座古塔,或与名刹古寺相连,或单独立于山野,形成独特的风景线,给神奇美丽的南诏古都增添了几分庄严古朴的气氛 。
塔与寺,似乎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前者在于纪念和象征,后者在于实用,而在好多地方,塔与寺总是建在一起 。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灵应山上的圆觉寺前,就有一对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的双塔 。双塔大小一致,形式一样,均高20余米,塔高九级,均为四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顶各有大理石雕刻的葫芦形塔刹一个 。双塔对峙,分列于圆觉寺山门左右两侧,同圆觉寺古建筑群辉映相照,构成了我国“塔寺一体”的佛教建筑格局,显示了巍山人民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雪白的宝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点缀了远远近近的青山绿水,被誉为圆觉寺八景中的第一景“浮屠削玉” 。
明清时期,滇西一带普建风水塔,构成了一道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如今在巍山县城南两公里文笔村田野里,仍屹立着一座历史最悠久的风水塔——文笔塔 。文笔塔又名白塔,此塔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倒塌后仅存塔盘,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按原塔样重建,为九级方形密檐式砖塔,高25米,塔门开于北面,门额有“岳峙渊亭”大理石匾 。塔身各层四面设有佛龛,内供有石佛,北面开有卷顶式塔门一道,以供人出入和登临,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在唐代,塔的平面采用正方形,塔身朴素无华但有显著收分,塔身以上则是层层密叠的叠涩檐,塔的卷杀在中段凸出而顶部收杀比较缓和,使唐塔与众不同,显得挺拔饱满 。
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文章插图
残缺不全的砖石,摇摇欲坠的古木,在岁月沧海变幻中,巍山的许多古塔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其中龙于山塔、境东虫蝗寺塔、县城西门外西寺塔已被完全拆除毁坏 。而在县城等觉寺大门两旁(今县医院后院),仍残留有两个塔基,据《新造双塔寺宝塔记》一书记载,此双塔各高约15米,为九级方开密檐式实心砖塔,出檐较短,出挑砖共三层,第一层为犬牙状 。塔顶有约2米的紫铜玉顶塔刹,顶上还有金莲叶盖子,上系24个风铃,象征二十四节气,莲盖上有铜葫芦一个 。塔身有佛龛,供有石雕佛,南面各竖大理石碑一块,上记述蒙化府知府当年造塔的情况 。后来由于人为原因双塔被拆毁,如今又重新修复,在南诏博物馆南门外重放昔日风采 。
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文章插图
苍老的面孔,布满了岁月的皱纹;粗糙的砖石,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凝视南诏古塔,一坑一洼,都禁锢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一缝一痕,都封闭着离合悲欢 。只有这古塔,永无止境的挺立着的古塔,将所有的狂喜大悲,都沉淀成千层湖底的石子,不再起一丝波澜 。
经历了历史,会变得沉重;经历了岁月,会变得坚强 。面对被无数次雨水冲刷及风吹日晒而依然屹立的古塔,凝视塔身那斑驳的旧痕及在石缝中依然生长得葱茏的小草,心有所思,古塔不仅写就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也留下了岁月走过的脚步 。
来源/学习强国
【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清代大理风水塔图片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