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艾灸哪里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是以目黄 , 身黄 , 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 , 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特征 。中医认为 , 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 由于湿阻中焦 , 脾胃功能失常 , 影响肝胆疏泄 , 以致胆汁不循常道 , 溢于肌肤而生黄疸 。下面来看看在中医艾灸调理方法中 , 黄疸艾灸哪里 。
黄疸辩证灸治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 , 由于人体质不同 , 湿从热化为阳黄 , 湿从寒化则为阴黄 , 热毒夹湿则为急黄 , 本病初起 , 多发热恶寒 , 食欲缺乏 , 或恶心呕吐 , 乏力 , 小便深黄 , 黄疸先从目黄 , 渐而周身皮肤发黄 , 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 , 多属急性 , 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 , 面目皮肤黄色鲜明 , 伴随口干口苦 , 胸闷泛恶 , 腹满便秘 , 小便浓赤 , 舌质红苔黄腻等症 ,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 钩端螺旋体等症 , 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 , 心包 , 可出现高热神昏 , 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
治则:清热解毒 , 利湿 。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 , 阴陵泉 , 阳陵泉 , 胆俞 , 太冲 。呕吐加灸内关 。
施灸方法
1.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 , 施灸穴位上涂敷少许凡士林油 , 选用中小艾炷 , 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 , 一般连续灸3-5壮 , 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 各穴依次施灸 , 每日1次 , 10天为一个疗程 。
2.灯火灼灸:每次选2-4穴 , 采用灯火灼灸法 , 每次各灼灸1下 , 每日灸1次 , 10次为1个疗程 。
阴黄艾灸部位
阴黄由寒湿所致 , 起病缓 , 病程长 , 黄色晦暗如烟熏 , 脘闷腹胀 , 畏寒神疲 , 食欲下降 , 口淡不渴 , 大便溏薄 , 舌淡白 , 苔白腻 , 脉濡缓或沉迟 , 一般病情缠绵 , 不易速愈 。
治则:温化寒湿 退黄 。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 , 中脘 , 三阴交 , 胆俞;神疲乏力加灸命门 , 关元 。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或回旋灸):点燃艾条后 , 悬灸于穴位之上 , 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 , 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皮下 , 每穴灸10-15分钟 , 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 , 各穴依次施灸 , 每日1次 , 10次为一个疗程 。
2.艾炷无瘢痕灸:施灸穴位涂凡士林油 , 选用中小艾炷 , 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 , 一般连续灸3-5壮 , 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 各穴依次施灸 , 每日1次 , 10天为一个疗程 。。
3.灯火灼灸:每次选2-5穴 , 采用明灯爆灸法 , 每次各灼灸1下 , 每日灸1次 , 10次为一个疗程 。
黄疸艾灸注意事项
1.如果黄疸逐渐加深 , 出现高热烦渴 , 衄血便血 , 皮下斑疹 , 甚则神志昏迷 , 提示病势加重 , 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
2.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黄疸小腿后 , 有时并不意味着病情痊愈 , 仍需注意善后调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