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马上就是立冬节气了 , 立冬节气的时候有不少的传统习俗 , 例如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让南方人很是不解 , 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
饺子之时
【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 , 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 故曰“交”子之时 。饺子谐音“jiaozi”同音的饺子就不能不吃 。立冬之日 , 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很多地方都会在立冬节气时来盘饺子 。
常言道 , “好吃不过饺子” , 饺子的陷逐渐多样化 , 有芹菜、茴香、韭菜、猪肉、牛肉、鲅鱼、三鲜等等 。
饮食继承
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 , 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 , 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
直到唐代以后 , 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 , 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
吃饺补冬
立冬节气 , 有秋收冬藏的含义 , 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 , 劳动了一年的人们 , 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 , 顺便犒赏一年来的辛苦 。
谚语云“立冬补冬 , 补嘴空” , 不过南北生活差异之大 , 并非都会包制出美味可口的饺子 , 吃饺子补冬常见于北方 , 为此还兴出一句话叫“好吃不过饺子”来 。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相传东汉末年 ,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 , 后辞官回乡 。冬天里 , 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 , 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 。
当时伤寒流行 , 病死的人很多 , 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 , 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 , 支起一面大锅 , 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 ,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 , 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 , 抵御了伤寒 , 治好了冻耳 。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 , 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 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
常见的饺子馅有哪些
韭菜饺子馅
食材:韭菜、盐 。
做法:
1、将韭菜洗净并切末 , 放入盛器后加入盐拌匀 。
2、将作法1静置20~30分钟 , 等其略出盐水汁后再将菜馅的水分稍微压干 , 加入鲜肉馅以顺时钟方向搅拌均匀即可 。
三鲜饺子馅
食材:鲜肉、虾仁、葱、冬笋、盐、味精、蛋清、生粉 。
做法:
1、冬笋烫熟切粒 , 上过浆的虾仁用生粉上浆;
2、上述食材与肉馅混合 , 加入调料拌匀即可 。
白菜馅饺子
食材:白菜、猪肉、面粉、鸡蛋、盐、豆油、花椒、酱油、拌馅料、老汤 。
做法:
1、白菜洗净 , 切碎 , 撒上食盐 , 把水份沙出来 , 挤干备用 。
2、猪肉切成肉馅 , 加入葱姜末 , 调料拌匀 , 加入白菜 。
3、面粉加一个鸡蛋和水许盐揉成稍硬光滑的面团 , 醒半小时 , 再揉光滑 , 揪成小剂子 , 擀成饺子皮 。
4、包肉馅料 , 水开后煮至水开 , 再加些凉水 , 重复三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