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海:从地球到外太空( 二 )


此外 , 美国还主导研发“蜻蜓号”旋翼飞行探测器 , 计划飞往土卫六并利用其稠密的大气进行自主智能化飞行 , 飞行航程超过100千米 , 可对土卫六进行大范围探测和研究 。
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 , 但起点很高 。 从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以来 , 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 目前中国已实现对月球的“绕-落-巡-回” , “嫦娥五号”所获取的月球返回样品相关研究工作已初步展开 , 载人登月计划也提上日程 。 火星探测则一步到位实现环绕-着陆-巡视 。
截至目前 , “祝融”号火星车(巡视器)仍在火星“闲庭信步” , 传回大量火星表面珍贵的资料 。 目前 , 中国科学家已将探索的目光延伸到更遥远的深空 , 聚焦木星、土星及其卫星上的地外海洋 , 那里很可能存在我们地球生命的邻居 。
【探索深海:从地球到外太空】现在 , 中国深海与深空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正紧密合作 ,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对木星、土星和地外海洋的现场探测 。
“把地外海洋搬进实验室”
人类对于木卫、土卫冰下海洋的研究无法一蹴而就 , 即使美国与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 也经历了长期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积累 。 这个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以前沿科学需求为牵引 , 带动高端装备研发;用科学引领技术、技术支撑科学 , 深海与深空高度融合 。
在从地球飞往深空之前 , 必须脚踏实地、立足地球 , 在地面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 从美国与欧洲的经验来看 ,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地球上类似地外海洋的极端环境作为类比研究对象 , 如深海热液、冰川、盐湖、冻土、临近空间等;以地面模拟平台或空间模拟平台(卫星、空间站)为依托 , 创造类似地外海洋的极端环境 , 如高压、真空、辐射、低温、盐度等 , 实现“把地外海洋搬进实验室”的目标 。 前期的研究工作既包括科学理论的探索 , 如建立地外海洋的理论模型 , 明确探测目标、测量指标、信号分析等;也包括工程技术的研发与验证 , 如探测方案的设计、特种材料、传感器、科学载荷的验证等 。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 中国目前已具备国际一流的深海探测能力和一系列先进的深海装备 , 以及强大的深空探测能力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期待中国科学家迈出从深海到深空的第一步 , 实现星辰大海的梦想 。
来源:2022年3月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 , 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 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