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疾病防治技术,疾病的病因


孔雀鱼疾病防治技术,疾病的病因

文章插图

1、白点病:寄生虫所引发,用换水加盐加温的方法治疗 。2、烂尾病:遭受气单胞菌感染所引起的,用浓度为3%的盐水浸泡 。3、针尾病:长途运输、鱼缸狭小等导致,在避光、安静的地方静养 。4、水霉病:寄生虫引起的伤口,在鱼缸加食盐、控制水温 。5、VC缺乏症: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长期食用VC观赏鱼饲料可避免,增强抵抗力 。
孔雀鱼疾病防治技术,疾病的病因

文章插图
一、孔雀鱼白点病
1、发病特征
鱼体全面出现直径1毫米以下的白色细点,从各鳍发病后扩散到全身,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逐渐衰弱,不久死亡 。这是淡水鱼的典型疾病 。孔雀鱼的白点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并不是完全不发病,所以不能疏忽 。
2、诱发病因
白点虫等纤毛虫所寄生引发的疾病,其体表的白点就是寄生虫的本体 。寄生虫外围表皮也会呈白色状,白点越多寄生状态就越严重 。
3、防治方法
白点病的病原体是被称为多子小瓜虫的纤毛虫,属于寄生虫的一种 。当水温上升到28℃时,小瓜虫停止发育乃至死亡 。因此,如果发现孔雀鱼有白点病,可以用换水加盐加温的方法治疗 。先换一半水,然后根据饲养水的体积加入3克/升的海盐,最后将水温提高到30~32℃,一般在3~5天后即可见效 。
二、孔雀鱼烂尾病
1、发病特征
从尾鳍开始附着黄白色粘着物,不久蔓延到各鳍,并逐渐糜烂,特别是病情进行时,鱼鳍腐烂、甚至断落尾鳍,从而食欲下降,不久肌肉也被侵腐而导致衰弱致死,所以一旦发病,需要尽早治疗 。发病以雄性鱼类居多 。
2、诱发病因
遭受气单胞菌感染所引起的,感染途径是伤口,大部分是由于鱼之间的争斗、粗鲁的接触所引起的 。
3、防治方法
用浓度为3%的盐水浸泡10分钟,每天1~2次,并且保持饲养水质良好,几天后坏死组织自然脱落 。
三、孔雀鱼针尾病
1、发病特征
尾鳍的夹角明显变小,严重时缩成锥形,鱼不断摇动身体,聚集在水面和水底的角落,病鱼不会马上死亡,但会影响饮食和发育 。10日龄内的苗、1~2个月大小的分缸鱼容易生病 。成鱼很少感染 。
2、诱发病因
(1)应激性夹尾:例如长途运输的鱼、突换水质的鱼、捕捞时受到惊吓和强光等外部刺激的鱼,都会导致鱼体的应激反应而发生夹尾的
(2)病理性夹尾:鱼缸水体狭小,鱼只拥挤,残饵多,换水不勤,从而滋生大量繁殖水霉菌等细菌,会导致出现针尾病 。
3、防治方法
(1)在避光、安静的地方静养几天,在水中加入适量盐,少喂食,根据鱼的健康状况逐渐向正常的日常护理恢复(仅针对应激性夹尾) 。
(2)土霉素+盐,水温26度,连续几天见效 。
(3)用海宝牌的水霉净,按照说明下药 。或者用海盐治疗,全缸泼洒饱和盐水 。
四、孔雀鱼水霉病
1、发病特征
水霉病别名口腐病、棉花病 。这是由于水霉寄生在身体表面,呈棉花一样的白色,不久全身皮肤腐烂,特别是病情进行时,水霉繁茂的部分可能腐烂掉落 。患病中期失去食欲,游水也不活泼,不久就会死亡 。
2、诱发病因
体表的伤口和锚虫、鱼虱等寄生虫引起的伤口,由水霉科的真菌着生引发二次病症 。
3、防治方法
(1)用1~2%的食盐溶液加入少量的利凡诺,使水变淡变黄即可,浸浴数日后霉菌就会消失 。
(2)利用孔雀石绿、甲基蓝或水温提高到25度以上,可有效控制该病的蔓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