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近腰斩,转型失败的格力还有护城河吗?( 二 )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小米通过互联网品牌和渠道,正在不断占领一些年轻人群的心智 。 而且美的还和小米达成了深度合作 。 小米和美的,都是走不错的品质,亲民的价格 。 很多产品在同等价位下,甚至找不多比美的和小米好的 。
可以看到,用户也许买空调会想到格力,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有所转移,格力空调霸主地位的根基已被撼动 。
其次,格力有规模效应 。
规模是一个体量,显著大于竞争对手,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 。
在企业的成本中,会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是指前期投入巨大,但想要入局,就必须要花费的部分;
变动成本,则是后期生产运营过程中,需要追加投入的部分 。
有的行业,前期介入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在固定成本上 。 如果固定成本远超过变动成本,那这个行业通常就会有规模优势 。 因为后来者,想入局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 ,这个竞争门槛是比较高的 。 比如说,电商行业 。
当年京东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金额,也要自建物流体系呢?虽然物流体系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建成,规模带来的边际效应就很明显了 。 另外,派送商品多了,利润率就可以提高不少 。
在空调制造业,维持压缩机生产线的成本就非常高,没有一定的规模是没有办法建立和运转 。 国内也只有美的和格力有自己的压缩机厂 。
最后,格力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
规模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会带来成本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量大,对产业链的议价权高 。
早些年,格力对产业链的议价权是出了名的高,对下游经销商是执行先收款后提货,同时上游供应商先提货后支付 。 这种操作让格力现金流充沛,维持良好的运营 。
第二:量大,能摊薄成本 。
压缩机的价格占到一台空调的1/3,格力自己有压缩机厂,就相当于摊薄了生产成本 。
这也是格力毛利率能高达29.79%,远超其他友商的原因之一 。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在今年年8月公开做出判断,空调销量不增长或成新常态 。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也曾表示,空调与房地产高度正相关 。 随着房地产巅峰期已过,空调势必同步下行 。
可以看到,市场基本面在变,相比于其他头部公司,格力的护城河逐渐变浅 。
疯狂转型,不放弃深挖护城河
格力在今年半年报披露,自家空掉市占率第一,几乎触及市场天花板 。
格力如何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多元化业务是较好的选择 。
格力似乎也意识到自己业务单一的问题,所以也在很多方面做了尝试 。
首先,格力尝试过做手机,声称要干倒小米,结果卖的贵不说,发布三天一共也没卖上300台 。
格力手机从诞生至今,超过5年时间,然而,对外界来说,如果不是董明珠多次在公共场合下进行疯狂的安利,格力手机压根无人问津,占有率相当惨淡 。

股价近腰斩,转型失败的格力还有护城河吗?

文章插图

然后,董明珠早早比雷军进入了造车领域 。 董明珠花了100亿投银隆,结果暴雷,合伙人卷钱跑路,留给自己一堆麻烦事 。
接着,格力电器成立过半导体公司 。 2018年5月,董明珠宣布投资500亿进行芯片研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 不过三年后,格力手握的芯片只适合空调等传统家电,根本无法满足智能化芯片的需求 。
“什么火,就想做什么”的逻辑本身问题不大,但格力欠考虑的是入局的时机及自己是否适合?毫无疑问,现在的格力是焦虑的 。 尝试多元业务的格力不像是有的放矢,倒更像是“病急乱投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