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 , 我任巡抚持掌于陕西 , 接兆庚世兄(注:汉槎先生长子)书信 , 说他家族里将要修辑家谱 , 他想要(请我)为他的父亲写一传记 。 我不善于文 , 又加之军事文书错综繁杂 , 几次想要推辞 , 然要说传纪(汉槎先生)事迹 , (他)与我相处最久 , 道义上(却)不容推诿 。
考证先生班派名为至江 , 学名廷选 , 字伯岷 , 一字汉槎 , 兄弟六人 , 汉槎先生年最长 , 幼时体质很是瘦弱 , (被清廷)诰赠朝议大夫的祖父对他的功课抓得很严 , 一年才熟读一经 , 而对他的期望却是很迫切 。 汉槎先生当时(便)能体会祖父的心愿 , 不敢稍有松懈 , 三十岁才在县试中考取生员并就读于学宫 , 四十岁在乡试中中举 。
追忆丙戌年(1886年) , 汉槎先生在我家开馆授徒 , (我的)长子子牧跟从他学习 , 这年冬天就从县试中拔冠而出 。 丁亥年(1887年) , 我遇赦被调迁到新疆布政使的位置上 , (我对汉槎先生)说“此地是边远荒僻的新辟之地 , 若文化教育不能兴起 , 最终难以期望得到最佳的治理 , 愿汉槎先生出来而为大家作一个楷模” , 汉槎先生收到书信后爽快应允 , 立即叫长子(兆庚)跟从(自己)出发 。 (两人)到新疆后 , (我)叫次子子骥与陈公子显治(戊子乡试中考中第十名)一同在(汉槎先生)门下执礼(学习) 。 辛卯年(1891年)后 , 汉槎先生在(新疆)博达(书院)任主讲 。 (这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 , 汉槎先生上六十岁 , 我计划为他作文贺寿 , (因此)探访(汉槎)先生 , 先生推辞 , 我坚持请求 , 汉槎先生说:“贺寿的文章(并)不是古来有的 , (而是)元、明以后才有的 , 但是(要记叙的)这个人也必须在功德、言行、志节方面有美好(的事迹) , 记叙中(又)不能失之真实 , 大众听闻后能受到鼓舞与启发 。 像我这样的人 , 行为(方面)不能有益于(世人的)修为 , 言辞(方面)不能有助于(世人的)运用 , 怎么敢请大人先生为我作贺寿的文章 , 如有违您的盛意 , 则请记叙(我)祖先遗留下的事迹吧!”我恭敬地答应 。
(汉槎)先生说:“我世代居住在新化县东乡 , 获诰赠朝议大夫的祖父嗣坤公与祖母黎恭人 , 家里很贫穷 , 本性很孝顺 , (虽然)不能经常办备好的菜肴 , 然能奉养父母 , 并使父母欢乐 , 和悦和顺也!成年后 , 以耕织为业 , 衣食方面有所富余 , 喜欢周济有急难的人 。 祖父曾经在附近的桃源县游走 , 年底的时候 , 在路边拾得几斤(人家)丢失的金子 , (便在路边)坐下来等待 , 不一会 , 有一个人慌慌张张来到 , (祖父)问得情况后 , (便将金子)全部交还给了这个人 , (这个人)分出一半(金子)来答谢祖父 , (祖父)没有接受 , 回来后(将此事)告诉了祖母 , 祖母力挺祖父(做得好) 。 我的父亲光曙公 ,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 有两个哥哥 , (父亲)对哥哥们很是诚敬;邻里有什么纷争 , (父亲)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排解 , 乡里人都服其诚心实在;(父亲)替朋友贷巨款 , 到了还款的期限 , 放债者索讨很是急切 , 朋友不能偿还 , (父亲便替朋友)赔还了 , (因这事)牵连致使家里经济紧张 , (总归)安宁 。 (父亲)死后 , 母亲杨太恭人掌理全家事务 , 秉依父亲的(行事)意愿如一 , 亲族外戚中有急难之事 , 不能不救援 。 又曾经勉励我说:‘你的父亲幼年没有继续上学 , (便)决心让你们这一辈人成为读书人 , 才没有遗憾 , 将死的时候还一再加以嘱托’ 。 我因此不敢荒废学业 , 乙亥年(1875年 , 光绪登基)恩科(开试) , (我)侥幸得以在榜末附名 , (是)享受先人的福报呀!我(自己)有什么修为?怎么敢当大人先生之请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