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恭敬地听了(汉槎先生)这些话 , 不禁感叹地说:自先王之道不彰行(的时候起) , 风气教育的趋向日益异化 , 百姓急切地行刻薄(之事) , 精熟于算计 , 夺利与微贱 , (做这些事的人)欣然而自得 , 而(那些)为人妇的人 , 伺察得她们丈夫的意思后(便)更加变本加厉了 。 (那些)谷子变色、串钱绳朽断(的富裕人家) , 拿出丝毫的财富(便)可周济他人 , (却)不愿意作为 , 在职官员与有声望的读书人(也)逐渐习以为常 , 不去挽救(这种风气) , 以为是相互逐利的风气使然 , 甚至明知是错误却仿效之 , (他们)闻知(汉槎)先生祖辈风范(后) , 是不是(会)有一点愧疚?而(汉槎)先生(凡事)动念则不忘先祖 , 《礼》(注:《内则》篇)所说“将做好事 , 想到要给父母留下美名 , 就一定会果断(地去做)” , (汉槎)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易传》所说:“积善之家 , 必有余庆” 。 (汉槎)先生虽未在科举中选拔为更高级别 , 登风光之仕途 , (博)一时的赫赫名声 , 但是能稽查经典 , 辨别词义 , 揭除蔽障、探求怪异 , 在撰写八股文方面的学问 , 更是能透彻地看穿其中的窍门;他在乡里规、教弟子有法度 , 门下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多如闹市 , 无一不得到他的倾囊相授 , 都能扬名于一时 。 他在书院 , 立规制 , 仿效鲁斋先生(许衡)在各地开馆施教 , 上司将他的方法推广到各郡 , (象)快马(一样)迅速远扬二万里 , (那些地方的学生)将全部获得他的无穷福泽!(这)又岂是拥有一个官位、一个县城所能同日语的呢?!现在那高山崔崔巍巍 , 自古耸峙;现在那水流浩浩荡荡 , 常年不息 , (这种)盛大(气象)而产生出(让人)不可测的事物 , 是因为长时间的积累(而成)!人也象这个道理(一样) , 以(汉槎)先生之世代恩泽教化如高山流水(一样) , 而(汉槎先生)加强自我修炼又是这样(严谨) , 收获安乐强健 , 逢遇吉利 , 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汉槎先生的)夫人康恭人 , 少小能明大义 , 长大出嫁 , 夫妻交情厚重 , 事奉父母美食 , 不是亲自烹调的不给(父母)吃;每次先生外出 , 家中的大小事情都委托与她 , 补缀畸变 , 缉拿了断 , 都井井有条;训示(教育)儿女 , 更是能寓严厉于慈爱 。 跟随(汉槎先生)来新疆侍奉(汉槎先生) , (又)因为童生的身份得到保举 , 不论双、单月候选从九品官职(的人) , 就是(汉槎先生与康恭人的)长子;(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是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 , 第三、四个儿子是学识渊博 , 修养有素的学者 。 (汉槎先生的)继配孙恭人 , 也能勤于妇人职守 , 持家有法 , 几个孙辈都能见高峻突起的头角 , 谈论的人都说童氏之后代必定弘大 。
(汉槎)先生在海防、边防出力 , (经)好几次被保荐到了知县、同知的职务 , 即以这个职位求陶制军(注:陶模)奏请改为教职 , 在(其)本籍听候选用 , 由此可见(汉槎先生)淡然于仕宦(之途) , 看其他汲汲于名利的人 , 两者之间相差多么远啊!
因修家谱是谨慎的事 , (我)不敢以奉承话来歌颂(汉槎)先生 , 只是推陈(汉槎先生)祖先的美德与(汉槎先生的)生平梗概放置于谱谍中 , 但愿世上(想要做)善事的君子看到此记后能有所勉励吧!
头品顶戴、陕西巡抚部院、世教弟午庄魏光焘 敬撰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季秋月 谷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