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炜疾忌医跟哪个医生有关( 五 )



扁鹊见蔡桓(huán)公 , 立有间(jiàn) 。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 , 不治将恐深 。 ”桓侯曰:“寡人无疾 。 ”扁鹊出 , 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 ”居十日 , 扁鹊复见 , 曰:“君之病在肌肤 , 不治将益深 。 ”桓侯不应(yìng) 。 扁鹊出 , 桓侯又不悦 。 居十日 , 扁鹊复见 , 曰:“君之病在肠胃 , 不治将益深 。 ”桓侯又不应 。 扁鹊出 , 桓侯又不悦 。 居十日 , 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 。 桓侯故使人问之 , 扁鹊曰:“疾在腠理 , 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 , 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 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 , 司命之所属 , 无奈何也 。 今在骨髓 , 臣是以无请矣 。 ”居五日 , 桓侯体痛 , 使人索扁鹊 , 已逃秦矣 。 桓侯遂(suì)死

扁鹊觐见蔡桓公 , 站着(看了)一会儿 , 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 , 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 ”桓侯说:“我没有病 。 ”扁鹊离开后 , 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 , 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 ”过了十天 , 扁鹊又觐见 , 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肤之间 , 再不医治 , 会更加严重的 。 ”桓侯不理睬 , 扁鹊(只好)走了 , 桓侯又很不高兴 。 过了十天 , 扁鹊又觐见 , 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 , 再不医治 , 会更加严重的 。 ”桓侯还是不理睬 。 扁鹊(只好)走了 , 桓侯又很不高兴 。 (又)过了十天 , 扁鹊(再觐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 , 转身就跑 。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 , 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 , 用热水焐 , 可以治好;肌肉和肌肤之间的病 , 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 , 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 , 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 , (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 , 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 ”过了五天 , 桓侯身体疼痛 , 派人去寻找扁鹊 , 扁鹊到秦国去了 。 桓侯就死了 。 “讳疾忌医”的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吗?对此有人表示异议 。 观点如下:

查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 , 据《辞海》、《辞源》和几种成语辞典所引 , 都是《周子通书·过》中的一段话:“今人有过 , 不喜人规 , 如护疾而忌医 , 宁灭其身 , 而无悟也 。 ”后人在使用中将“护”字换成了“讳”字 , 这是常见的事 。 有的同志认为:先秦寓言后世脍炙人口 , 周氏在写“护疾而忌医”时完全可能想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 并且举出了“二竖肆虐” , “病入膏肓”的例子 。 的确 , 后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秦伯派医给晋侯看病的故事 。 然而 , “讳疾忌医”被认定为源于周氏《通书》 , 该不是因为辞典的编者不探本求源 , 而是由于故事和成语含义并不相同 , 不强以混为一谈 。

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 原书作者对于这个故事所要借喻的意思曾作了这样的说明:“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 ”很明显 ,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 无非是为了规劝统治者 , 要从扁鹊治病中得到启示:治国理政应能见微知著 , 力求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 。 这个故事还重复出现于《史记·扁鹊传》(但“蔡桓公”作“齐桓侯”) 。 司马迁在末尾加了两句评论:“使圣人预知微 , 能使良医早从事 , 则医可已 , 身可活也 。 ”他对这种有启发性的理解 , 与《韩非子》所揭示的完全一致 。 因此 , 只要把两位原作者的议论概括提炼一下 , 就可以看到 ,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思想内容 , 与“讳疾忌医”及其引申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