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在十字路口, 不管信号灯是红还是绿, 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走了”近几年来, “中国式过马路”频现报端, 再看社会实际情况, 无论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 还是二、三线中小城市, “中国式过马路”并非个例 。

中国式过马路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文章插图

事实上, 这一调侃的说法折射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行人与司机之间的“路权争夺” 。 为何会产生“中国式过马路”呢?一方面, 行人交通意识不足, 认为交通事故这种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一群人中的“我”的身上;另一方面, 从众心里作祟, 群体效应导致少数人无法坚持自己的“规矩意识”, 茫然地随波逐流 。 此外, 还可能与交通管理有直接关系, 如违法成本过低、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监管乏力等 。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扰乱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 更直接威胁行人的生命安全 。 对此, 各方主体务必要多箭齐发, 正中“中国式过马路”的靶心 。
首先, 各城市交通部门、文明创建单位要加强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宣传, 让交通法规不仅走进人脑, 更要走进人心 。 交通安全教育一方面要从娃娃抓起, 增设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课程, 让交通警察现身说法, 从而从小耳濡目染交通法规, 涵养交通文明意识、规矩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抓社会教育, 包括对司机、行人的临时性劝导, 如交通部门可以在马路的隔离栏、十字路口等处悬挂交通提示标语, 让交通法规内化于心 。
其次, 交通管理部门要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违规行人的处罚力度, 警醒行人的违规行为 。 由于法不责众的心态作祟, 一部分行人便有勇气顶风违规, 大胆横穿马路 。 对于交通管理者而言, 低成本的处罚很难约束这些投机者 。 当前, 很多城市出台了一些灵活有效的处理方法, 打击了“中国式过马路”的嚣张气焰 。 例如, 对前三名闯红灯者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 从而通过提升违法成本达到控制闯红灯行为的目的 。
最后, 合理规划交通基建设施, 为市民营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 。 对“中国式过马路”行人的调查发现, 有一部分人是“不得已而为之” 。 信号灯的时间只有30秒, 而整个马路的宽度却达到几十米,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而言, 这种信号灯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路权”, 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同样不符合这类特殊人群需求 。 因此, 交管部门要合理规划基建设施, 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环境 。
【中国式过马路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城市的道路愈加宽阔, 我们的家园愈加繁华 。 作为生活其中的一分子, 我们有义务学习交通知识、遵守交通法规, 我们也有责任树立规矩意识、文明意识、公民意识, 为城市道路交通的良性运转贡献一份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