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 伊利蒙牛事件怎么回事( 三 )


牛根生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 , 让蒙牛知名度与销量齐飞 , 逐渐追上伊利 , 与伊利势均力敌 。
同年年底 , 伊利在呼和浩特 , 与北京奥组委签约 , 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 。
次日 , 蒙牛紧急向全国媒体发出邮件 , 声称此前蒙牛和伊利都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标书 , 均已进入审核程序 , 然而 , 两家乳企的竞争引起了当地几十万奶农的抗议 。 呼和浩特政府出面协调 , 建议两家企业共同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 。 最终 , 两家企业同意退出奥运赞助商的争夺战 , 并共同确认了当天起草的《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 , 这份文件被同时发送给了北京奥组委 。
直到伊利与北京奥组委签约 , 蒙牛才知道自己被耍了 , 继而联系媒体陈述事实 , 暗指伊利言行不一 。 但木已成舟 , 蒙牛就此丧失赞助奥运的良机 。
蒙牛没有坐以待毙 , 不久提出全民运动的口号 , 推出“包装盒换奶回收计划” , 在全国掀起一场运动热潮 , 名声大噪 。
2007年 , 蒙牛在业绩上实现了对伊利的全面赶超 , 正式宣告自己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一哥” 。
伊利借助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资历” , 在此后的奥运赞助商争夺战中一路顺风顺水 , 先后赞助了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里约奥运会、平昌冬奥会等多场大型体育赛事 。
而与奥运绝缘的蒙牛 , 则牢牢抓住中国航天事业官方合作伙伴的称号 , 寻找其他合作机会 。

蒙牛和伊利的恩仇录 伊利蒙牛事件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三聚氰胺事件后 , 伊利反超蒙牛 , 惊现乳业抹黑门事件
2008年 ,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 国内乳制品企业都遭受重创 , 蒙牛、伊利奶粉均在不合格名单上 , 根据国家要求 , 此前生产的乳品必须全部下架销毁 。 这对乳业企业和经销商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
在损失承担上 , 伊利和蒙牛的策略却不一致 , 蒙牛向自己的经销商提出要共同承担责任 , 损失资金五五开 。 伊利选择全额承担损失 。
两家企业的政策公布后 , 伊利的做法更让经销商满意 , 为伊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 伊利的政策让经销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 成为压垮很多经销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 第二年 , 国内乳品行业开始慢慢复苏 , 很多经销商倒戈伊利 , 放弃蒙牛 。
2010年 , 在网上大量出现攻击伊利QQ星的言论 , 称QQ星中含有导致儿童性早熟的深海鱼油DHAA成分 。 因此不少消费者开始抵制伊利“QQ星” , 伊利口碑大幅下跌 。
当天 , 伊利发表声明称 , 自己被竞争企业恶意攻击 , 只好向警方报案 。
警方接到报警后 , 没费多大力气就破了案 , 经警方侦破 , 案件涉及蒙牛乳业及其公关公司 , 4名涉事人员被捕 , 其中就有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 , 但涉案人员坚称此事与蒙牛公司无关 , 是自己一手策划的 。
这一事件 , 史称蒙牛“激素门” 。 蒙牛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丑闻风波之中 。 蒙牛官方发布声明否认策划了攻击伊利的事件 , 并称伊利也曾花巨资委托北京未晚品牌传播机构 , 采用收买媒体的方式 , 恶意制造并散播蒙牛的负面消息 , 伊利先后支付未晚广告公司592.17万元 , 共发表了上百篇恶意诋毁蒙牛的文章 。 实施方针是先把蒙牛变成病牛再到死牛 。 只是这件2004年的案件一直没有结案 。 至此 , 乳业抹黑门事件升级 , 蒙牛呼吁彻查“未晚事件” 。
蒙牛的言外之意是 , 伊利花几百万抹黑蒙牛的事情怎么没人关注 , 这次蒙牛才花几万块回击一下 , 公众的反应怎么这么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