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崇福寺(泉州崇福寺超度)泉州东西塔的资料
泉州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 它矗立在开元寺白厅两侧的广场上 , 相距约200米 。 它是一座八角形的五层亭状木石宝塔 。
东塔名为“镇国塔” , 由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的创始人所写 。 禅师建了一座五层的木塔 。 经过几次破坏和重建 , 很容易把木头变成砖块 。 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 , 砖很容易变成石头 , 用了十年才完成 。 塔高48.24米 , 塔的平面分为走廊、外墙、塔内走廊、塔中心八角柱四部分 。 这座塔是框架结构 。 塔的中心柱贯穿每一层 , 是整个塔的支撑 。 每根塔芯柱的八个角均设有石梁 , 与塔壁和厚度为2m的斜柱相连 , 顶部柱的护斗逐层拉出中国拱 , 以减小石梁的跨度 。 与石梁梁支架的连接处犹如斧凿榫眼 , 使塔芯与塔壁的受力连接成为一体 , 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 塔壁由花岗岩雕刻而成 , 纵横交错堆叠 , 计算精确 , 施工细致 。 坚实的基础 , 按照力学原理配备坚固的塔芯 , 让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历经700多年的风霜雨露依然屹立不倒 。 公元1604年的8级地震无法动摇它的根基 。
这座石塔不仅极其坚固 , 而且造型精巧 。 塔檐呈弧形向外延伸 , 檐角高 , 使塔身腾空而起 , 显得轻盈 。 每层有四扇门和四个壁龛 , 层层互换 。 这不仅使重力均匀分散 , 而且使塔的外观更加生动美观 。 每个塔檐角都绑着一座铜殿 。 当微风吹过 , 寺庙听起来叮叮当当 , 令人愉快 。 塔顶有八条大铁链 , 连接八个上翘的角和刹顶 , 气势恢宏 , 紫红色 。 每层塔壁上还分别刻有十六幅浮雕 , 分别刻有人、声、情、菩萨、佛 , 共计80个生动形象 。 刀精致 , 线条流畅 , 妙不可言 。 1997年 , 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 。
西塔叫仁寿塔 。 五代梁三年(公元917年) , 王从福州来到泉州修此塔 , 原名“无限寿塔” 。 北正四年(公元1114年) , 取名“仁寿塔” , 前后多次被毁重建 。 从宋绍定元年到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 , 比东塔早建十年 。 西塔高44.06米 , 比东塔略低 , 规模与东塔几乎相当 。 雄须观音和行者浮雕引起了游客和学者的广泛兴趣 。
【泉州崇福寺超度 泉州崇福寺】泉州开元寺石塔是中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 从石塔的建筑规模、造型和技艺来看 , 可以说是精美绝伦 。 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 它不仅是中国最好的石塔 , 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 它不仅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空前社会繁荣的象征 , 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标志 。 现在 , 东西塔的皮影雕塑已经成为我市高层领导的珍贵礼物 。 因此 , 可以说 , 东西塔已经成为泉州的标志 。 既是泉州人的骄傲 , 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省同胞向往的家乡阴影 。 就连没去过泉州的人也常说:做人要“立如东西塔 , 卧如洛阳桥” , 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 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亭式石塔 。 它是泉州侨乡的象征 ,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塔为八角形五层木亭 , 屋顶结构 , 高48.27米 , 高45.06米 。 塔身、塔身和塔盖均由白色花岗岩制成 。 两塔共用石料6293立方米 , 总重量约19510吨 。 塔基厚实稳固 , 1604年(明万历十三年)泉州大地震安然无恙 。 两塔每层八边四门 , 厢门壁龛错位 。 双塔上下飞檐、檐脊、斗拱、额门楣、淮廊勾连 , 细致牢固 。 塔刹铸铁铸造 , 从刹座到鎏金葫芦 , 高度分别为11.1米和10.65米 , 刹顶与屋檐之间各有8条大铁链 。 屋檐和角落里有80个金属铃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