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成也健康”,但要警惕“败也健康”( 二 )


智能手表“成也健康”,但要警惕“败也健康”

文章插图

图源@flypig微博
另外 , 除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外 , 如今的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 , 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 , 健康和养生的理念是从小就被家长培养起来的 , 比起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 中国人会更加关心和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 , 再加上近两年的疫情也是唤醒了不少人的健康意识 。 根据市场调研 , 在这个可穿戴设备市场急速增长的情况下 , 国内消费者最期待的仍是健康监测功能 。
总体而言 , 健康监测功能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购买智能手表的主要因素之一 , 足够方便的佩戴方式和习惯能够与健康监测完美结合 , 随着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方面的不断突破 , 用户自然会愿意掏腰包买单 。
死磕“健康”的智能手表能破局?虽然智能手表能够凭借健康监测等功能去吸引消费者 , 但如今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可穿戴厂商面前:在相关功能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 , 之后的产品又该如何破局?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 , 目前的智能手表想要破局 , 必然要将血压、血氧、血糖、ECG监测、体温监测等医疗功能全部融入到一块小小的手表当中 。 确实 , 从医疗健康角度出发 , 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睡眠都是衡量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 而手表因贴近皮肤及血管且适合日常长期佩戴 , 无疑更加适合用户日常健康数据监测 。
智能手表“成也健康”,但要警惕“败也健康”

文章插图

但是不得不说 , 智能手表离健康医疗级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 想要破局还有三个难题需要解决 。
首先 , 智能手表说白了只是一个能够简单监测用户健康的产品 , 它的准确度远不及专业的医疗仪器 , 因为传感器的误差 , 让这些数据只存在参考性 , 无法客观的呈现身体状况 , 可以说最多就是看个大概而已 。 如果检测不准确还有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和负担 , 因而还需要保证传感器、测试等准确性 , 缩小其普遍存在的误差 。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智能手表的心率测试结果与心率带相近 , 误差介乎3.3%~6.2% 。 虽然这个数据属于合理的水平 , 但用户可能会因为某些不正确的操作大大影响测量准确性 , 例如包括佩戴的松紧度、手腕脂肪的厚度、摆手导致手表移位、皮肤颜色和周围光线干扰等 , 在这一方面智能手表还需加强相关算法 。
其次 , 部分用户可能会担心智能手表泄露自己的数据隐私 , 毕竟随身佩戴的智能手表会记录下用户的个人数据 ,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时刻要担心数据隐私被售卖或被盗窃问题 , 因此可穿戴厂商们需要让用户了解智能手表会记录下哪些数据 , 这些数据又会如何被使用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尽管国家政策在一直在鼓励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发展 , 但医疗器械认证的难度一直很高 , 毕竟这类专业仪器需要经历数年临床研究的持续数据监测才能获得国家认可 。
虽然像OPPO、华为这类厂商表示自己的智能手表拥有专业级的心电图监测功能 , 但在厂商也会在智能手表产品的说明书中表示“数据仅供无法支撑专业医疗诊断”等类似文字 , 这也间接说明了消费级智能手表目前达到医疗级所面临的困境 。 因此健康医疗级应用一旦实现 , 就可能会成为真正的爆点 。
智能手表“成也健康”,但要警惕“败也健康”

文章插图

【智能手表“成也健康”,但要警惕“败也健康”】图源某智能手表官方备注页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