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VS达达,即时配送市场该怎样“内卷”?( 三 )


尽管看上去热热闹闹 , 但仍然有分析指出 , 无人配送车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能力 , 其离成熟产业之间还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是大规模量产能力 。 如何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 , 将“概念化”的无人配送设备 , 批量生产 , 以降低生产成本呢?
其次是商业体现价值 。 怎样投放无人配送设备 , 从而达到商业化的规模效益呢 , 切实实现“替代”人工呢?
最后 , 无人配送拼的从来就是一整套软硬件 , 企业该如何实现算法、技术上的独特优势 , 并始终保持更新迭代呢?
所以整体来说 , 就像无人驾驶谈了很多年 , 无人配送更像是一个概念上的优化 , 很难真正落地 。
从挖金子到卖铲子 , 拓展业务边界或是第二突破点从外卖市场的“百团大战”开始 , 即时配送市场发展这些年 , 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 , 就包括了那些卖电瓶车的企业 。
金子不好挖 , 但铲子好卖 。
从未来行业的发展来看 , 线下化妆品店也好 , 商超也好 , 如果实现了线上爆发式增长 , 能否承接住巨大的流量是其最大的考验 。
回顾2009年第一届双十一 , 11月买的东西要1月份才收到 ,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仓储-发货-运输这条供应链路没有打开 。
生意背后的逻辑是相似的 , 线下商家线上爆发 , 最需要的就是一套完整的应对方案 。
向商家提供方案 , 是即时配送市场企业可以考虑的突围之路 。
目前达达在这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 , 推出“达达优拣”的拣货场景工具 , 帮助商家在拣货这一环节实现数字化 。 不过 , 从达达的财报中尚无法看到相关收入 。
事实上 , 从“尝试”到规模化、体系化地推广应用 , 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但如果行业巨头们能够从这个方向上“卷”起来 , 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 。
就像国家一直呼吁科技公司应该用先进的手段“与民同进” , 而不是“与民争利” , 如果即时配送市场里的这些企业 , 能够用科技公司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传统商超的数字化升级 , 那么 , 整个线下零售行业都有望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 , 从而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
与其血流成河地跑起来 , 不如百花齐放地卷起来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 , 作者:叶蓁 , 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