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风水名地( 九 )


文章插图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答答儿”,即川渝方言里的辫子之意 。所谓“答答儿”墓,意即是说此墓当中只有一把头发 。
靖难之役,胡子昭作为建文帝旧臣,方孝儒门生,以刑部侍郎身份殉节而死 。传说当年有百姓感念其忠义,偷偷留下了他的一缕头发 。正德十二年(1517),四川巡按御史熊相上奏朝廷为其平反昭雪,追封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并立祠祀之 。万历二年(1574),时人复又在其家乡建衣冠冢于九龙滩旁,墓中就只有当年胡子昭留下的一缕青丝,是故民间俗称“答答儿”墓 。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斯人长已矣,草以深,墓已荒……
其实眼见也不一定就是事实 。据童大娘所说,政府有请她不定时地除草,而清明时节之类亦有后人专程前来祭奠 。
眼前只有泛黄石碑一块,其上镌刻“大明名臣刑部尚书胡公之墓”,右侧款题有“皇明万历二年(1574)” 。至于墓中到底有没有“答答儿”我不知道,但有两个人晒得“蔫耷耷”是肯定的 。心里默念凭吊片刻,赶紧就撤 。


甘棠遗爱

墓讲完了,再说两块碑,就真的结束 。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在大足高坪镇高峰村南,有一个叫望乡台的地方,其下有成渝古道小川东道(东小路)经过,路旁有一块青石碑,碑青石质,圆首方趺,通高3.3米,宽1.25米,厚0.2米 。碑文竖列,中刻“甘棠遗爱”四个大字,字径15.6厘米许 。右刻“邑贤候丁官印赉良以篆肖崖大老爷”,左款“皇清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吉旦,閤士民同建”,尽管风化剥蚀严重,但字迹大部清晰,余字可考 。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左传·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杜预注:“召公奭听讼,舍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 。
由“甘棠遗爱”出处之典故,可知这是一块德政碑无疑,主角是清光绪十年(1884)上任的大足知县丁赉良,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官声颇佳 。
另据《益州书画录续编》所载:“丁赉良字肖崖,河北人 。宦蜀 。善诗词,工篆隶,取法于邓石如,神形酷似,蜀中遗迹尤多,得者珍之 。”


仁政覃敷

高坪镇出镇不远,在小川东道口,重庆大足与四川安岳交界界碑附近还有一块德政碑 。在古道路旁的山崖半壁,被竹木遮挡得严严实实 。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璧山风水名地

文章插图

老司机身形矫健,几步上岩,提起工兵铲就砍,不一会儿就渐渐显露出来“仁政覃敷”四个大字 。光看这字就知道是德政碑了,但我对无人机的画质不大放心,所以最后也还是拖着笨拙身躯费力爬了上去 。来都来了,还是要看个仔细!也幸好我上去了,碑上左右刻有两列小字,近看都不甚清晰,回来我还翻书半天,再对照图片才终于看清楚所有内容 。右题“邑候笃生桂大老爷,德政”,左题“十八年四月,青龙场士民公颂” 。因为风化脱落,碑首仁字异体“忈”的“二”已少了一横,所以也不能确定十八年前有无帝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