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五 )


AIoT发展继续加速 , 绕智能手机为入口打造的商业闭环 , 小米的AIoT智能硬件产品已经不仅仅是“硬件”商品 , 更是开启下一个时代物联网的一张门票 。
05
转眼已是新时代
历经一场疫情的冲击 , 市场已经不是当初的市场 。 互联网行业已经来到极度内卷的阶段 , 全球经济增速萎靡 , 碳中和时代来临 。 时代呼唤新兴业态的出现 。 而新兴业态中 , 无论是万物互联、元宇宙带来的流量增量 , 还是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转型所需的边际效益 , 都需要市场规模进行支撑 。
正如鸿蒙系统3亿生死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0%的爆发节点向人们昭示的那样 , 这样一个时代 , 更需要有人将最尖端技术的应用 , 带到最接近人间烟火的地方 。 发挥使用价值 , 才能实现科技自身的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
2021年3月30日 , 雷军穿着蓝色衬衣和深蓝色西装 , 宣布了小米造车的计划 。 雷军表示 , 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 。

小米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文章插图

事实上 , 市场早就有人开始了对小米造车的讨论 。 小米造车这件事 , 应该是众望所归 。 正如当年的智能手机“百团大战” , 如今新能源汽车来到风口 , 推高了对整车和上游零部件的需求 , 然而上游锂矿资源的短缺导致中下游承压 , 芯片产能的不足也一度让众多造车玩家束手无措 。
为应对成本和性能的矛盾 , 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玩家中 , 逐渐分化出2种玩家 , 分别是以25万价格区间起售的特斯拉 , 以及3万~5万价格区间的上汽通用五菱 。 而10万~15万的主流价格区间 , 在民用纯电动车领域涉足的玩家寥寥 。
“期待未来有一天 , 每一条路上都有小米电动汽车 , 每一位用户都能沉浸在科技中 。 ”雷军在宣布造车的那场发布会上说道 。
而汽车智能化的时代 , 人们所沉浸的又何止是科技本身?由大数据和云计算支撑起的智能座舱 , 正逐渐下车、家、人等无数场景下完成万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 再一次 , 科技悄然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 。
此外 , 2021年11月23日 , 小米相关负责人回应了公司对于元宇宙的布局 。 小米表示 , “关注元宇宙周边相关机会 , 已经进行了不少相关技术储备 , 在手机、视频、显示等方面都进行有相关投入 , 进行过相关准备” 。 而从感知到互动 , 再到设备之间的相互交流 , 元宇宙的线上互联互通 , 又何尝不需要线下万物互联作为依托?
06
“奇点”将至?
当我们回看小米2019~2020年之间的“圆底反转” , 其背后的逻辑都不是简单的 , 都是经历了组织架构与发展战略的调整 , 并且伴随着市场观念与事实的复杂漫长的博弈 。 股价的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是 , 投资者从否定、到冷静、到反思、再到重新认识、最终通过真金白银下注 。
从世纪初一路走来 , 小米的成绩一目了然 。 即便PPI、CPI剪刀差扩大 , 小米自身也因为品牌高端化而难免遭受“根基不牢”“基本盘失守”的质疑 , 但最终 , 一家具有改善供应链和研发能力的公司还是会用成绩说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