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为「培育钻石」正名,遭国际机构联名反对( 二 )


根据调研结果 , 标准修改小组建议《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修改单“合成钻石”词条中 , 培育钻石的中文定名应为“合成钻石”或“培育钻石” , 英文定名:“synthetic diamond”或“laboratory-grown diamond” 。 同时 , 不应使用“天然的(natural)”“真的(real)”等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修饰“合成钻石/培育钻石(synthetic diamond/laboratory-grown diamond)” 。
《财经》采访人员了解到 , 意见征求工作已经在2021年9月截止 , 至今尚未公布结果 。
此次公开反对这一命名修改的美国珠宝商协会等六家机构共同建议 , 如果考虑一个替代名称的方案 , 应保留“实验室”这一术语 , 即“实验室培育钻石” , 作为国家专业命名的标准术语 。 在所有标准中 , 除了“合成钻石” , 其他必须使用“实验室”一词作为完整的术语 。 文件指出 , 这是确保使用明确的术语向消费者说明这些钻石的来源或生产方法的唯一途径 , 即在“实验室环境”中由人工制造的 , 而且不应向消费者暗示任何有机或生物生长 。
这六家协会称 , “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明确的命名方法 , 将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 并将长期保护消费者” 。
一名不愿具名的钻石行业监管人士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海外机构要求中国的命名始终保留“实验室”一词 , 是干涉中国自主权的行为;其次 , 实验室在中国人的眼里是科研范畴 , 但其实中国培育钻石的生产已经工厂化、规模化 , 在河南已经集群化 , 早已超出实验室的范围 。 许多企业不愿意用“合成钻石”这个名字 , “尤其是做CVD的企业 , 并不是用什么东西来合成 , 而是化学气相沉积法让钻石一点一点成长起来 。 ”
生产培育钻石主要有两种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高温高压法(HTHP) 。 CVD法的基本原理是含碳气体和氧气混合物在高温和低于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下被激发分解 , 形成活性金刚石碳原子 , 并通过控制沉积生长条件 , 促使活性金刚石碳原子在基体上沉积交互生长成培育钻石 。
HTHP法的基本原理是模拟天然金刚石结晶条件和生长环境 , 以石墨粉、金属触媒粉为主要原料 , 通过液压装置保持恒定的超高温、高压条件 , 来合成金刚石晶体 。
他建议 , 中文名可以叫“培育钻石” , 英文名可以遵循国际通用名 , 减少国际交流的摩擦 。
不过 , 上述监管人士亦提及 , 目前一些培育钻石品牌在宣传中规避“合成钻石”“培育钻石”的字眼 , 对消费者存在误导 。 “我们在深圳一个检测机构已经发现培育钻石套用天然钻石国际证书的情况 。 培育钻石的成本只有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 , 按天然钻石的价格去销售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 如果没有专业的仪器 , 无法辨别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 , 这存在很大隐患 。 ”他表示 , 中国应加强对培育钻石的市场监管 , 尤其是从广告宣传抓起 。
【中国要为「培育钻石」正名,遭国际机构联名反对】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 作者:不止十一人 , 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