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为「培育钻石」正名,遭国际机构联名反对

?培育钻石对于中国而言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 这一产业的发展无疑会切割国外天然钻石厂商的蛋糕
近日 , 由六家海外珠宝协会联合发起的一份文件在中国钻石界引发强烈关注 。 文件指出 , 它们共同反对中国把“培育钻石”这个名字写入国家标准 。
这六家海外机构分别是负责任珠宝理事会、美国珠宝商协会、珠宝商警戒委员会、国际钻石制造商协会(IDMA)、珠宝商警戒委员会、世界钻石理事会、世界钻石交易所联合会(WFDB) 。 这些机构给出的理由是 , “培育钻石”这一名称的改变将在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中引起极大的概念混淆 。 《财经》采访人员采访的多名相关人士均证实了这一文件的真实性 。
《财经》在过去的报道中曾有介绍 , 培育钻石的英文名是Laboratory-grown Diamond , 字面意思是“实验室生长出来的钻石” 。 培育钻石是人工模拟天然钻石结晶条件和生长环境而合成出来的 , 与天然钻石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以及光学性质 。
从成分上看 ,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一样 , 与锆石和莫桑石等“仿钻”有着本质区别;从客群和价格定位来看 , 它又填补了天然钻石和廉价仿钻之间的消费缺口 , 价格约为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 。
近一年来 , 培育钻石正在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新宠 , 在二级市场也成为热门板块 。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 , 培育钻石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下游需求旺盛 , 上游供给端竞争格局优异 , 中长期维度上行业具备良好成长性 。 力量钻石、黄河旋风、中兵红箭、国机精工股价翻番 , 尤其是力量钻石自2021年9月24日上市以来 , 在两个月内股价从185.58元飙升至334.53元 , 表现突出 。
培育钻石对于中国而言 , 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 在天然钻石的产业链中 , 由于缺乏矿源 , 中国长期依赖进口 , 却是第二大消费国;然而在培育钻石产业链中 , 中国目前贡献了全球一半的产量;而这一产业的发展 , 无疑会切割天然钻石的蛋糕 。
《财经》采访人员了解到 , 2021年7月 , 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提出了修订意见 , 并且向相关单位公开征求意见 。 修改意见中针对钻石这一部分 , 建议在现行国家标准的“5.1.3.1 合成宝石”条款末尾加上注明:“合成钻石”又称“培育钻石”;同时 , 在“附录A.表A.4合成宝石名称”中 , 在合成钻石的英文名“Synthetic Diamond”后添加“Laboratory-grown Diamond” 。

中国要为「培育钻石」正名,遭国际机构联名反对

文章插图

中国要为「培育钻石」正名,遭国际机构联名反对

文章插图

在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中 , 标准修改小组指出 , 随着行业发展 , 市场出现了许多乱象 , 对培育钻石的概念炒作可谓五花八门 , 培育钻石、合成钻石、实验室培育钻石、实验室生长钻石、人造钻石、人工养殖钻石、实验室养殖钻石等名称层出不穷 , 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困惑和疑虑 , 严重影响了钻石市场的秩序 。
目前 , 除了两项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名称》和GB/T 16553-2017 《珠宝玉石鉴定》) , 国内现行涉及培育钻石的各类标准共有18项 。 其中 , 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5项、企业标准10项 。 在这18项标准中 , 对培育钻石的中文表述有三种方式:“合成钻石”“培育钻石”和“合成钻石”(实验室培育钻石) , 英文表述方式则多达七种 。
从2018年至今 , 标准修改小组针对“合成钻石”中英文表述进行了多次意见征求与研讨交流 。 征询对象主要为国内与天然钻石及培育钻石相关的珠宝质检实验室、生产营销商、科研院所、交易所等机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