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仍未绝迹,工程师:公开“黑盒”算法几乎不可能( 二 )


大数据杀熟仍未绝迹,工程师:公开“黑盒”算法几乎不可能

文章插图

大数据杀熟仍未绝迹,工程师:公开“黑盒”算法几乎不可能

文章插图

左为从未搜过儿童产品的用户 , 右为经常搜索儿童产品的年轻妈妈
02 “不能说的秘密”“大数据杀熟”的前提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数据 , 而技术的成熟 , 使得算法在互联网行业大规模应用成为现实 。
算法工程师阿石(化名)在一次算法研讨会上提及:“有一次客户提出想让我们提高部分用户对曾经购买过产品的回购次数 , 如口红、酒等 。 客户提供用户的相关数据 , 让我们定位用户信息 , 给用户做合适的推送 。 针对这样的要求 , 我们的团队就要考虑这样做合不合适 , 要不要接单 。 ”
某互联网公司软件测试工程师阿蔚(化名)告诉《IT时报》采访人员:“很多算法是数据互通的 , 尤其在属于同一公司产品时比较明显 。 说白了就是用户被A平台搜集的数据 , 被B平台检索到 , B平台也能直接掌握你的喜好、习惯等 , 并尝试精准推送 , 采集到的数据越多 , 推送就会越精准 。 ”
对消费者来说 , 他们往往无法掌握规则 , 虽然质疑互联网平台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 但又没有明确证据 。
《指引》指出 , 鼓励平台经营者提供算法应用结果解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算法应用的理解 。 对于算法公开 , 算法从业者阿林(化名)告诉《IT时报》采访人员:“算法分为‘白盒’与‘黑盒’ 。 ‘白盒’算法比较直接 , 程序员编写程序代码后能够知道输出的结果 。 而‘黑盒’算法则根据获得的数据自动升级 , 数据越多升级越快 , 一直都处于更改状态 , 而最后输出的结果程序员自己也不清楚 , 也不可控 。 相比之下 , ‘黑盒’算法运用更多 , 也很难公开 。 ”
盘和林表示 , 对于平台来说 , 一方面担忧算法机制泄露降低自身竞争能力 , 因为算法公开需要大量调出长期累积的算法数据 , 这也是平台技术能力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 平台也担心算法公开后引起争议 , 比如某些数据在用户看来是很敏感的 , 由于恐惧隐私泄露 , 大多数人会选择不要推荐 。
03 互联网行业自律的平衡点“大数据杀熟”是由互联网平台实施差异化营销导致的 。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类营销方式 。 比如点开一个视频网站 , 系统根据用户平时的观看种类、时长等推荐一些影片 , 避免用户在海量影库中搜索 。 如果推荐影片正好用户喜欢 , 用户就愿意花钱购买 。 这种差异化营销既使得平台营收增加 , 又节约了用户的搜索时间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社会和产业对“大数据杀熟”的定义边界并没有那么清晰 。 有的时候用户希望获得相关推荐;当算法推荐损害利益的时候 , 用户又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手段阻止;更多的时候 , “大数据杀熟”是无形的 , 用户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正在被杀熟 。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数据杀熟’和差异化营销的真实关系是一体两面 , 站在企业的角度是差异化营销 , 站在用户的角度就是被杀熟 。 ”
“算法规则的制定并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人 , 但算法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伤害到了某些人群 。 ”同济大学CIMS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云龙认为 ,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概念 , 但是互联网平台利用它的垄断地位 , 掌握大量的用户数据实现利益最大化 , 造成的交易不公平侵害了个人消费者的权益 。 这次上海出台的《指引》是希望互联网行业能够从自律的角度去找到一个平衡点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