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仍未绝迹,工程师:公开“黑盒”算法几乎不可能

近日 , 上海规范电商平台营销活动算法剑指“大数据杀熟” 。
“电视里放着关于故宫的纪录片 , 打开手机电商App首页就被推送大量文创类商品 。 ”喜欢看历史节目的云云(化名)说道 。 “手机‘偷听’+算法推荐”似乎已经成为网民们见怪不怪的平常事 , “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各种互联网应用在消费端变幻出五花八门的玩法 , 只为满足你的所谓“需求” 。
近日 , 上海制定发布的《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提出了多种存在风险的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方式 , 包含了数据处理、参数设置、消费者画像、差别待遇、信息推送或商业营销等 。
同时 , 《指引》也提出了相关合规管理建议 , 其中“鼓励平台经营者通过公开算法原理、目的意图、决策规则、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 , 提供算法应用结果解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算法应用的理解”值得关注 。
01 价格“私人定制”“大数据杀熟”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可以追溯到2018年 , 成为当时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之一 。
“大数据杀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不同人不同价” 。 北京市消协曾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 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 , 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 。 此外 , 还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 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网约车类移动客户端或网站是“重灾区” 。

大数据杀熟仍未绝迹,工程师:公开“黑盒”算法几乎不可能

文章插图

图源:北京市消协
《IT时报》采访人员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大数据杀熟” , 一共出现了1882条投诉信息 , 排在前10条的几乎都和2021年“双11”有关 。 “本人在某商城领取优惠券购买商品最终价格1349元 , 而用另一个不常用的账号领取相同优惠券 , 最终价格1249元 。 主号和不常用的号最终价格相差100元”;“原价3.8元的坐垫 , 从购物平台的签到频道进去购买 , 同一个店铺的同一款商品变成5.8元” 。
比起价格上的显性差异 , 有些“大数据杀熟”则是潜移默化的 。 “因为‘大数据杀熟’ , 所以我一直不买某自营生鲜平台的会员 。 ”嘉嘉(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正因为我不是会员 , 所以经常可以收到平台给我发放的大额优惠券 , 比如‘99减50’‘199减100’等 。 而我的同事办了会员之后就收不到这类优惠券了 , 大多是会员每月领取的‘79减5’‘109减7’之类 。 不过 , 由于我使用次数增多 , 现在这种大额优惠券也很少收到了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平台收集特定用户的信息 , 对用户进行画像 。 比如如果你经常买奶粉 , 系统就给你贴上一个‘妈妈’的标签;如果你经常买贵的奶粉 , 系统就给你贴上一个‘购买力强’的标签;如果算法判定你的价格敏感度低 , 算法就推送较高的报价 , 从而抬高产品售价 。 这里的关键是精准性 , 也就是‘大数据杀熟’必须是算法针对个人做出的精准报价 , 其前提是算法通过个人用户的数据收集而完成对个人用户的定位 。 ”
对此 , 《IT时报》采访人员测试同时在某网购平台搜索“儿童鞋” , 并按照价格升序排列 。 相比之下 , 年轻妈妈因为经常搜索儿童类产品 , 所以最低价格的鞋子为33元;而另一位采访人员从未搜过儿童类产品 , 最低价为21元 , 相差12元 。 随后两位采访人员又用“儿童舞蹈裙”关键词进行了测试 , 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 年轻妈妈得到的推荐商品更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