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谈起匠人 , 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深夜食堂》 。
剧里一顿饭背后都有很多讲究 , 有的师傅为了揉好一个面团 , 千里迢迢赴各地学习 。
还有清酒大师 , 天不亮就开始一颗一颗选大米 , 一做就是一辈子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但是一提到中国匠人 , 大家的脑海里好像反而没有了具象的形态 。
那些散落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的中国匠人 , 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前几天 , 很多网友在看抖音的时候 , 发现了一个叫“寻乔茶叶”的直播间 。
直播间里 , 一个年迈的老人在介绍茶叶 , 他小心拿起茶叶 , 仿佛捧着什么宝物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文章插图

老人叫杨行吉 , 上世纪60年代自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后 , 为了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 , 自愿分配到祖国大西南——云南临沧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文章插图

那时的临沧茶区条件艰苦、设备简陋 , 连木质揉茶机都没有 , 完全靠人力或马拉 。
茶农们背着娃娃上山采茶 , 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 , 杀青完后开始揉茶 , 不是用手揉 , 直接用脚搓 。
也因为这粗放式的制茶工艺 , 很多买家不太接受云南茶 。
茶农因为没钱更新设备 , 制出的茶口味不佳;茶卖不出去 , 农民无法提高……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文章插图

杨行吉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他迫切地想要到县、乡、村调查茶叶生产情况 , 带去新的技术 。
当时县、乡茶区多数不通公路 , 从昆明到临沧都要走4天才到 。
而临沧的八个县中 , 除了云县、凤庆、临沧等几个县 , 其他县都算边疆县 。 去边疆县需要跟马帮一起步行 , 一天要走上25公里 , 连续走上几天几夜 。 走到夜深了 , 就搭上帐篷席地而卧 。 有时候深入茶区 , 还需有人沿途保护 。
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荒原和几近原始的部落村民 , 陪伴着杨行吉踏遍临沧的每一寸土地 。
他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 , 规划茶园发展 , 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文章插图

几年后 , 茶叶局要做红碎茶出口 。 杨行吉觉得这是个增加茶农收入的好风口 , 积极争取 。
但那时的云南红碎茶比不上印度的 , 不够出口的标准 。
为了改善红碎茶质量 , 他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 并在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 , 进行老茶园的改造试验 。
这个改造是相当困难的 , 比如改造前产量是十几公斤 , 改造当年或者第二年都没有产量 , 需要按照改造前的产量赔偿给茶农 。
但杨行吉觉得 , 这是一件不能不去做的事 , 无论顶住多大的压力也必须坚持 。
短短两三年时间内 , 几十年的老茶树返老还童变成了青年茶园 , 亩产达百斤以上 。 茶农收入翻了几倍 。
产量增加了 , 临沧茶农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 有的茶农之前用粗糙的手工萎凋做红茶 , 后面向杨行吉学会了制茶技术 , 产量渐增 , 最终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水电站做茶 。
斗转星移二十八年 , 杨行吉始终扎根在这个西南边陲小县城 , 无人知晓 。
非遗传承人扎根西南数十载专心制茶,如今在抖音电商让好茶被看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