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人从挫败中崛起,首部冬奥剧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文章插图
界面文娱对话《超越》总编剧李嘉界面文娱: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编剧团队的整个创作阶段和过程?李嘉:2020年8月 , 我接到这个创作任务 , 一开始定的是关于冬奥的主题 , 可以选择冬奥的任何一种体育项目来创作 。 我们一开始没想好从哪个主题切入 , 所以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 还去到了冬奥组委会做采访和调研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了解到每一个项目现在备战的现状以及历史特点 , 最后大家一致觉得短道速滑最有可能承载冬奥这个题材 , 因为我们国家冬奥金牌当中的10块都是短道速滑队拿的 , 这项运动历史丰富 , 积累了很多素材 。 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地把题材聚焦在了短道速滑 , 这是第一个阶段 , 定题 。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对短道速滑领域的调研 。 我们联系到了黑龙江省队和青岛市队这两支队伍 , 作为深度采风的对象 。 我们直接到他们的训练场上看他们的比赛和训练 , 采访了几十个运动员和教练 , 后来又持续不断地采访这个圈子里的其他人物 , 比如器材生产商、队医、体育采访人员等等 , 总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 形成了60万字的调研文稿 。 这时候我才比较有把握做好这些内容了 , 逐步就形成了现在的思路 。 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地把剧本完善 。 界面文娱: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 在创作上如何确保这方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李嘉:为了保障这个特殊题材的创作能及时校准 , 我们在编剧的过程中还专门请了一位技术指导 , 他远程用微信跟我们联系 , 每个阶段的文字 , 我们都会给到他看 , 让他来提意见 , 他觉得哪个地方不真实 , 都会给我们指正 。 界面文娱: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 , 有哪些故事或者说人物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李嘉:其实可能更多都是一些小的细节 , 但是非常多 , 每一个采访对象都会给我们一些信息 , 我们都会捕捉记录下来 , 尽量用到剧情里 , 所以你会看到剧情里的细节都是受到采访的启发 , 我们可能有的直接拿过来用了 , 有的做了一点戏剧强化 。 但是你要说有没有那种自己的整个履历传记足够有完整的故事性 , 让我们拿过来就能用的人 , 那也没有 , 而且我们也刻意不做这样的原型对应 。 因为我不想写成谁的传记 , 基本上我们会糅合不同人群身上的普遍特点来创作出一群虚构的人 。 界面文娱:女主角陈冕的经历也是来自于调研中的素材吗?李嘉:是的 , 在北冰南展的过程当中 , 短道速滑的很多队员都是从轮滑或者其他项目转过来的 , 只不过有一些人可能没有走到国家队 , 不被外界所知 , 但是这一类人群是存在的 。 这是陈冕这个人物的一个依据 。 但这个点倒也不是说采访了谁之后才想到的 , 是我们一开始在构想中就希望这个人物能更有特点 , 而不希望她是一个特别常规 , 按部就班的人 , 那就没有太多故事可编了 。 我们希望这个人物一开始没有太多地接触滑冰 , 但是又一直喜欢滑冰 , 最后通过青岛队这样一个契机实现自己的超越 。

文章插图
界面文娱:《超越》展现了生动的人物群像 , 其中郑凯新、陈敬业两个贯穿两条故事线的人物设置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李嘉:我们首先把陈敬业定位为一个不支持女儿滑冰的人 , 这样搭建了父女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 才有了陈冕非常执着要来青岛队滑冰的情节 。 那为什么他不支持女儿滑冰?在调研中 , 我们接触了很多教练 , 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可以把滑冰作为一种爱好修养来接触 , 但是短道速滑走职业这条路太苦了 , 而且很依赖天赋 , 如果你不是这块料的话 , 再努力可能到走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 , 但一旦到了上不去的时候 , 对于运动员来说就特别苦 , 拿不到一个顶级成绩 ,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成功 。 这些教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这种挫折 , 所以干脆不让他们入行 。 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之后 , 陈敬业的形象就渐渐有一些轮廓了——这个人对于输赢 , 对于金牌执念非常重 , 很在意结果 , 这样才有了他和成年向北那种矛盾 。 之后我们又会想到 , 年轻时代的他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应该是看起来蛮严肃认真 , 像是大师兄那样的人物 。 在这支队伍里 , 什么样的色彩能跟他对撞?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非常不羁的 , 从街道上混出来的 , 但是同时又那么有才华的人 , 他甚至不想学滑冰 , 但他就是适合干这个 。 他怎么一步步成为了最有希望的选手 , 最后又怎么成为了教练 , 慢慢地顺着这条线 , 我们又把郑凯新这个人物给找到了 。 这个人后续会往哪走?他会完全离开冰的世界吗?我们发现在北冰南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人来拓荒 , 郑凯新这时候已经离开冰场好多年了 , 但是吴庆红还是想拉他一把 , 说你去带这支队伍 , 于是他成为青岛队的教练 。 我现在说的好像是很顺理成章就推演出来的样子 , 其实我们也是在不断寻找和试验中才确立的 。 界面文娱:根据你们的调研情况 , 天赋这件事情对于短道速滑的运动员来说有多重要?李嘉:非常重要 , 我们当时遇到一个退役的运动员 , 他就是因为训练量大导致的生病发烧 , 后来测各种指标 , 发现自己的CK值(肌酸激酶值)跟常人不太一样 , 代谢比别人慢 , 所以在同样的运动量下 , 别人一天就恢复了 , 但他恢复不了 。 经过一番纠结 , 他就选择转业了 。 这个案例让我们找到了陈冕在硬指标上的设定 , 她有天生的短板 。 但我们也觉得不能完全用天赋论看待这件事 , 她还是有可能通过后天其他一些东西来突破天赋的桎梏 。 在这方面 , 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具备这个可能性 。 比如大道可能比拼的更多是绝对速度 , 短道速滑除了考验绝对速度 , 对动作细节、心理素质等因素的要求也很高 。 界面文娱:为什么《超越》在故事讲述上采用双线叙事?两条故事线之间有一定历史跨度 , 如何把握两条线索之间的张力?李嘉:这个也是从故事的题材上慢慢找到的结构 。 因为我们塑造的这个人最终要去2022年的赛场 , 那么运动员的成长史得压在时代线上 , 在她成长的时代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北冰南展 , 所以会有陈冕的这条故事线 。 在设定好这条线之后 , 你会拓展到她的教练和父辈 , 这些人得是90年代的一批运动员 , 在调研中我们才开始接触这群人 , 听他们讲那个时候的事才意识到那是另一个故事的宝藏 。 那是短道速滑起步的年代 , 而且短道速滑的起步是从大道速滑分化出来的一群人引领的 , 早年中国没有干这个项目的 , 都是那些在大道上没有拿到好成绩才被划到这个新的队伍里 , 所以你看到前几集剧情也在展现 , 他们像被流放、被淘汰的一群人 。 这批人从这种挫败状态下开始奋斗 , 最后几乎要接近成功 , 又很遗憾地与奖牌失之交臂 , 最后成为教练 ,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很厚重 。 接下来的命题就是怎么把两条线结构起来 , 我们想到很多种结构方式 , 比如说可以先按时间顺序讲过去 , 再讲现在 , 也可以用闪回体 , 但最终我发现 , 这种平行的方式更新颖 , 同时带来的内涵会更丰富 。
- 直播进入3.0时代,有人1小时赚了127万,2022年普通人也有机会
- 取代直播带货,下一个1000亿的市场来临,普通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 小红书推送未成年人的短视频?小红书回应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被罚
- 应急管理部:2021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1.07亿人次受灾,死亡失踪867人
- 艾灸过程中腿麻是什么原因?
- 甘肃历史名人30个 甘肃历史上十大名将
- 狗狗幼崽怎样护理?
- 狗狗吃人的食物好吗?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养宠物
- 逆势招2万人,京东冲出互联网寒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