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西朝东店铺风水财位图解 坐西朝东的店面风水吉位图


文/姜文华
嘉靖《永嘉县志》所载,永嘉场“负山滨海,有渔盐之利” 。地理环境与厚实的人文内涵,形成了永嘉场颇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
永嘉场社会风气孝父母、祀祖先、友兄弟、礼宾朋、序长幼、好佛事、信占卜、讲风水,由此衍生的繁文缛节历代相沿 。民间传统崇尚作善降祥、敬老爱幼、扶危济困、施善行义、拜徒传承及相关风俗与儒教礼仪一脉相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儒家礼教在宗族权威、家庭关系、婚丧仪式、岁时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日见式微,渐渐成为娱乐性议式,丰富了人们生活 。
《尚书》载人生“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yōu)好德,五曰考终命 。”在历史长河流逝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福、禄、寿、喜、财、吉”始终贴近民众生活,因而在民俗事象中流传广泛、经久不衰 。这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主题,从祈福纳吉、功名利禄、延年增寿、交合化育、招财纳福、驱邪禳灾诸方面予以表现 。
延续至今的添丁之喜、周岁之喜、入学之喜、结婚之喜、生辰寿喜、乔迁之喜、丰收之喜、百岁之喜等等喜事庆典活动,彰显了永嘉场特有地域文化民俗 。集中地反映了农耕、手工业时代的吉祥观念,唐代著名道学家成玄英释义吉祥“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喜庆之征 。”一生吉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
“庆生、入冸、弱冠、登仕、冠婚、置业、寿庆、善终”合称“人生八喜”,是人生“五福”思想衍生而来,均属传统吉祥文化范畴 。永嘉场人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百姓对生命的关注,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而寺前街自古以来为是永嘉场人庆典活动物资的采购地,特别是吉祥商品如:婚庆礼品、置业侨迁、祭祀用品等成为唯一的集散地 。故,此次改造辟地新建4270平方米商业建筑、文旅广场、古戏台打造吉祥文化“喜街” 。
“喜街”位于永中路北面,寺前街东首当店巷位置 。
永中路原名水车巷又称周宅巷,寺前街原有两条同名巷,北头花也有水车巷,都为古代抽水埠头 。东西走向,巷的南侧有五显殿,北侧是民国乡长冯国华和张玉澄(1846~1924,清庠生、张朴士父)私宅,后来转卖给“王义记苎麻行” 。旁边还有“张义记苎麻行、张锦云百货、夏宁和酒家”等旺铺老商号 。


当店巷名称由来与“公益当店”有关,东家张朴士,乃本街大善人,经营当铺得利,在周宅巷北侧空地建造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二层民国风大宅,后面为家人、伙计居住,前面为典当营业场所;是当时寺前街规范最大、最时尚的民居,宅西巷弄为当店巷 。


“公益”当铺直至1949年春歇业,解放后当店成了永强区公所办公用房 。1952年下半年,永中乡村电话所营业点设在周宅巷南五显殿后幢,1957年征用周宅巷北空地建3间平房作营业场地,从此以后改名为邮电巷 。永中镇政府于1984年拆除寺前街两间座西朝东店铺,在寺前河上建设邮电桥;1986年邮电巷路道两边拆除扩建拓宽,改名为永中路,1998年再次拓宽 。
“喜街”永中路入口拟建“文旅广场”,作为民俗文化周、城市空间艺术节、移动歌剧、纪实空间等艺术周活动空间,打造新时代青年喜欢的永不落幕又日日变化的人文博物馆 。以古戏台为载体,传承本地乡土文化,演义民间娱乐性议式,聚集人气繁荣业态 。融合“会馆”“戏楼”的理念,把永嘉场民俗馆和早茶夜市纳入其中,在可以吃可以看中,让游客和街坊品出“龙湾古早味”和“龙湾韵味”,讲述永嘉场文化的深厚底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