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帝王顺序 周朝历代皇帝顺序列表( 三 )


14、周携王:姬余臣周携王(约前794年─前750年),周宣王次子,本名姬望,后世又称姬余、姬余臣,周携王即位为王时已经二十多岁,政令不易为外臣操控,权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 周携王当政年代,在河北、山西一带和揖北方少数民族,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善旧晋 。 外有王室支柱虢公翰的强力支持拱护,内有和揖百族的内政国策,所以政通人和,对邻近姬姓晋国更是不加防备 。 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 。
15、周平王:姬宜臼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 。 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 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 。 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 。 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
16、周桓王:姬林周桓王姬林(?—公元前697年),姬姓,名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 。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 。 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 。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谥号桓王,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
17、周庄王:姬佗周庄王姬佗(?―公元前682年),姬姓,名佗,周桓王姬林之子,东周第三任君主,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2年在位 。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 当初,周庄王的弟弟王子克(一名子仪)受到其父周桓王的宠爱,周桓王临终前将他嘱托给周公黑肩 。 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史记》误作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打算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为君 。 公元前693年,周庄王平定王子克之乱 。 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谥号庄王 。 周庄王死后,其子姬胡齐继位,是为周釐王 。
18、周厘王:姬胡齐周釐王姬胡齐(?―公元前677年),姬姓,名胡齐,周庄王姬佗长子,东周第四任君主,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77年在位 。 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姬胡齐即位,是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 。 公元前681年,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 周釐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春天,齐国、陈国、曹国联军进攻宋国 。 齐桓公请求周釐王出兵 。 同年夏天,周釐王派单伯带兵和诸侯相会,与宋国讲和后回国 。 公元前678年,正式册封晋武公为晋国国君 。 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去世,谥号釐王(一作僖王),其子姬阆即位,是为周惠王 。
19、周惠王:姬阆周惠王姬阆(?—前653年或前652年),周釐王姬胡齐之子,东周第五任君主,谥号惠王 。 公元前675年)有五大夫作乱,立王子颓为周天子,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南),郑厉公在栎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并在惠王四年(前673年)与虢国攻入周朝,协助平定“子颓之乱”,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今河南荥阳)以东的地方,虢国也获赐土地 。 《史记·周本纪》称惠王在位25年,《左传》称姬阆在惠王二十四年(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