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类新闻稿如何撰写 会议新闻稿报道如何撰写

会议新闻稿报道如何撰写 让会议新闻写出“新”意的6招良方
会议类新闻稿如何撰写 会议新闻稿报道如何撰写
讲会议报道,必然要讲到一个程式化的问题,譬如:谁主持会议,谁出席会议,谁参加会议,谁作重要讲话,谁在大会发言,等等 。 这些程式是报还是不报,我看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 一般来说,重要会议须讲程式化,而且应格外认真,该报道的程式和名字一个也不能少 。 而一般性的会议,大可不必中规中矩,该省的程式尽量省去 。 我们讲会议新闻出新出彩,原则上是指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这类会议很多,几乎年年、月月、天天都有,弄得不好,若都是“领导强调”、“领导指出”,受众就会很反感 。 对于这类会议,我们提倡应尽量减少程式化报道,在会议中捕捉新闻,增加可读性,增加针对性,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 。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说白了就是创新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写新闻,就是用心、用神、用智,“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 。 ” 01
细节法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 细节是表现事物的最小的单位 。 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言:“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 。 ”写细节,新闻活 。 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 。 周伯华省长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间,马上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三字的座位牌放到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 。 看到这一幕,会场上立刻响起热烈掌声 。 《三湘都市报》的采访人员特别细心,第二天即发出报道:《袁院士,请您坐中间(主题)省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亲自为功臣换座(副题)》 。 而其他几家媒体,主题基本都是《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之类 。 显然,“省长让座”比之一般的会议报道,要更胜一筹,更有表现力 。 为何?因为它抓住了会议中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细节 。 省长让院士坐中间,既反映了省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礼待贤能的品德,又与会议的主题——为院士庆功相得益彰,间接地表现了湖南省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 。 抓住“省长让座”这一细节,一条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会议报道,立刻生动了起来,有了新鲜感和现场感 。 02
切面法切面亦称剖面,把会议如面团一样切开,看看哪一面最精彩、最有价值 。 用“切面法”报道会议,呈现给受众不是会议的全貌,而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侧面 。 1981年12月,煤炭部召开全国统配煤矿电话会议,新华社采访人员邹爱国前去报道 。 他没有按规定程式报道与会的领导、会议的议程、部长的报告、会议的内容等,而是从侧面入手,写了一篇题为《煤炭部改进作风,电话会只用十八分钟》的消息 。 作者紧紧抓住为什么仅用18分钟这个主题,写煤炭部领导如何精心准备会议,如何精心准备讲稿,“许在廉的讲话提纲先后修改了5次,高扬文改了1次 。 ”这篇会议消息刊播后,开短会一时成为全国的一个风气 。 03
跳出法所谓“跳出会外”,指的是报道并不采写会议本身,也不从正面入手寻找某一角度写会议,而是从会议之外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某一新闻事件 。 1990年5月2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个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 。 会上,有“廉内助”谈体会、有“贪夫人”案例介绍、有领导讲话、有分组讨论,会议内容丰富,别具一格 。 《浙江日报》林妙存、沈利民两采访人员却独辟蹊径,从会外寻找角度写新闻 。 他们了解到座谈会分组讨论时,有的小组议论过准备搞一个倡议,但由于时间来不及,当时没写成倡议文字稿,直到1990年5月15日,张冰兰等8位领导干部家属讨论通过了倡议初稿,5月17日《倡议书》正式定稿 。 林、沈俩人抓住这一会外之事,表现与会议一致的“反腐倡廉”主题,写成了《温州八位领导干部家属倡议当好“廉内助”》为题的消息,发表在5月18日的《浙江日报》上 。 之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报刊文摘》《新民晚报》等相继作了报道或转载,《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发表了言论 。 华东9报头条新闻竞赛揭晓,这篇新闻获得一等奖 。 试想,这两位采访人员如满足于座谈会的正面报道,不从座谈会之外找角度,恐怕是很难写出这条消息的 。 0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