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学院 兴义风水先生


到笔山书院,兴义人总是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
需要指出的是,笔山书院屡建屡毁,曾经四易其址,之间并无关联,实际上是四座相对独立的笔山书院 。
可惜,由于书院遗留下来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甚少,以至于它的容貌和轮廓,便被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为不曾看见,所以便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各自心中的笔山书院 。将其想象成江南一带的书院者有之,将其与省内其它书院张冠李戴者有之 。
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笔者多年来潜心搜集有关笔山书院的资料,终有所获 。现将其整理出来,如能对准确认识笔山书院的原始风貌,带来一些帮助,则夙愿足矣 。
第一座笔山书院
第一座笔山书院,在今天兴义市民政局宿舍之一的水井坡 。但具体的修建时间,已经无考 。
沿着老城街往兴义市公安局原办公区背后那条路,一直爬坡而上,到山顶后,往南一看,山脚下花水河环绕,河对面是开阔的田野,直接通向坝美、洒金等小盆地 。东南面与西南面,各有一条山岗连绵对峙,苍翠葱绿,风景优美 。特别是左侧临近的一座山,三峰耸立,形似笔架,山脚龙潭(今已改建成自来水公司汲水站)似盘,方井像砚,故而命名为笔山书院,既取意地形特征,又适合读书人的理想 。
据《兴义府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来中过举人的王赞武、王奭武兄弟,就是在这所书院读书的 。可见第一座笔山书院的修建时间,应在此之前 。
李世雄在其著作《风云贵州》中这样写道:“笔山是那坡坡脚像一支笔样的尖山 。在光绪年间修建书院时,就把书院山门对着此山,认定这座吉祥山为风水山,故取名笔山书院 。”这个说法,已经是后面几百年的事情了 。
第二座笔山书院
第二座笔山书院,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时,知县杜友李倡仪另建的 。《兴义府志》说,地点在县城东门外 。当年邑考(即县考),杜友李命文武童生四百人,每人捐钱一吊,共得四百吊,加上本县各界人士捐献的银两,购买吉安会馆旧址,重建书院 。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张梦骥,又购置了一些土地,在原基础上扩建 。至此,共有房子二十五间 。以后历任知县,都认真维修,到咸同年间,白旗军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战祸连年,县城三次遭战争破坏,书院毁于兵燹 。
地方史志相关资料,在介绍第二座笔山书院时,仅仅提及地址在老城东门外吉安会馆 。那么,老城东门的具体位置,到底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一直是一个谜 。
2011年,兴义市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出版了一套关于兴义地方历史文化的丛书,其中的《百年永康》第15页“兴义县城市复原图”中,东门的标记位置基本无误,东门对着昭忠祠,即原来的兴义军分区招待所,现改建成了八一公园 。但图中标记的花水河上的桥梁,是错位、不准确的,牛鼻子桥不是正对着昭忠祠,而是在今天的大佛洞正对面,这座桥至今仍然存在 。从而给人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 。
同一时期出版的《兴义史话》,“兴义县城市复原图”与《百年永康》为同一张图,错误也是一样的 。有人提出,吉安会馆在今天的三月桥附近一带,是不准确的 。这是因为没有弄清楚老城东门的具体位置,是在什么地方而造成的理解、认知上的偏差 。
笔者在2019年10月的一天,与刘坤跃先生,前往实地考证,走访了健在的李世雄老人 。李世雄在其著作《风云贵州》中这样写道:“……老城有两条街,一条是皮匠街,皮匠街是老城街出东门的主要通道,长约两百米 。另一条是从南门内弯曲过来连接东门的螺丝弯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