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图片_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二 )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果洛;西藏昌都、山南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贡山、中甸等地 。
加工方法:同松贝 。
性状鉴别:鳞茎略呈桃形,大小不一 。直径0.6~2厘米,高0.6~1.8厘米 。外层两鳞大小几乎相等,相对合抱 。顶端钝尖而多偏斜,多为开口呈孔状或微开裂,残茎及幼小的鳞瓣多吐露于孔口 。底部略平坦,一般多能放平坐稳,根蒂略凹陷,残留有黄褐色根痕 。全体淡黄色,较光洁,显粉性质坚实但不及松贝 。剥开两瓣可见幼鳞瓣一二枚及茎芽一枚 。断面白色 。气微、味苦 。
以鳞茎均匀完整,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
(3)炉贝
别名:知贝 。
来源:为梭砂贝 。干燥的鳞茎 。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那曲的索县、巴青、比如、加黎等地 。过云多集散于康定(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这里设炉造箭,故地名为打箭炉)故名炉贝 。
加工方法:同松贝 。
性状鉴别:鳞茎呈棱形或心脏形 。高约1.5~2.5厘米,直径0.8~1.8厘米 。外层两瓣几乎相等,单鳞瓣形如马牙或白贝齿 。顶端较瘦尖,均呈开裂或开口状 。底部偏斜,钝尖或钝圆,根蒂亦向外突出,不能放平坐稳 。全体淡黄白色或黄褐
白色相兼,形如虎皮,故又有虎皮贝之称 。质亦坚实,剥为两瓣可见幼鳞瓣二三枚及残留的茎芽一枚 。断面白色,略显粗糙,亦显粉性 。气微,味甘苦不一 。
以鳞茎完整 。均匀,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
3、平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贝母干燥的鳞茎 。野生与栽培 。
产地:主是于黑龙江五常、尚志、吉林大华甸、抚松、临江以及辽宁等地 。
采集加工:6月上旬,地上部枯萎时,挖取3~4年生的鳞茎,炕干;将炕烧至温热(最高40℃)于炕上薄铺一层柴草灰(为吸收水分),把贝母均匀地排列在炕上,不可重叠,再盖一层柴草灰,约炕一昼夜,即可干燥 。干后筛云柴草灰,再炕或晒一日即可 。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形 。高0.5~0.8厘米,直径1~2厘米 。外层两鳞茎较肥厚,大小相似,相对合抱 。顶端平坦,中心略凹陷,呈敞口状,可见内层鳞茎一二枚合抱而生 。底部根蒂褐色,亦略凹陷 。全体白色或黄白色 。质颇坚实而显光润 。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酸,味微苦 。
以鳞茎均匀,皮细坚实,粉质者为佳 。
4、生贝
别名:伊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伊贝母干燥的鳞茎 。野生或栽培 。
产地:主产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水定及博乐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 。
采收加工:在6~7月间挖取,洗净晒干即成;亦有洗净用盐水浸泡后再晒干,色较白 。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球形,大小不一 。高约0.8~1.5厘米,直径1~2厘米 。外层两鳞瓣大小相似,相对合抱 。顶端呈开口状、孔形或开裂,孔口多含有残留的茎杆 。底部略平坦,根蒂多平凹,亦有微外突者,一般能放平坐稳 。表皮粗糙,黄白色或黄褐色 。质略疏松 。断面白色或黄白色,亦显粉性 。剥为两瓣可见幼鳞一二枚及残留的茎杆一枚 。气微、味苦 。
以鳞片肥厚,色白,坚实,有粉性者为佳 。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主要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另有次要者为贝母新碱、贝母芬、贝母定碱、贝宁替定 。此外,还含有贝母醇 。
功效与作用:开泄肺气、除热散结 。其作用为:
(1)镇咳 。贝母素甲、乙对小鼠有较明显镇咳作用 。
(2)阿托品样作用 。低浓度下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又有使实验动物瞳孔扩大;促进肠蠕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