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公祭日主题短视频《历史的凝视》发布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第九次国家公祭仪式上将出现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今年8月,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标志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
他们的身份有何特殊性?将如何履职?又有哪些心愿?新华社采访人员进行了采访 。
来自10个家庭,年龄最小者12周岁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共13名,他们是葛凤亮、黄兴华、黄睿、夏媛、李玉瀚、李真铭、常小梅、刘榴、马雯倩、徐宏、夏天行、王莲、阮红燕,来自10个幸存者家庭 。
据了解,他们多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既有父子搭档、母子搭档,也有夫妻搭档 。
夏媛和儿子李玉瀚来自幸存者夏淑琴的家庭 。夏媛告诉采访人员:“我从小听着外婆讲的故事长大,如今外婆年纪越来越大了,耳朵也听不清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她说希望我可以代替她去作证,让更多人知道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

2022年国家公祭日主题短视频《历史的凝视》发布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文章插图
2022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向曾外孙李玉瀚颁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宇轩摄
李玉瀚刚满12周岁,虽然年龄是传承人中最小的,但已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了好几年小小讲解员 。“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就带他参加家祭 。上小学之后,他就主动去纪念馆做小小讲解员 。别看他年龄不大,但他知道心疼太婆,也理解历史传承的责任 。”夏媛说 。
传承历史,传播真相,传递信念
2014年,纪念馆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 。2022年,认证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相比遗属身份,传承人相当于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对使命的认识更深入,履职的方式也更丰富 。
今年4月,100岁的幸存者王恒离世 。早在2011年,他就在孙女王莲的帮助下开通了网络账号,讲述自己经历的战争 。“爷爷口述,我编辑 。我告诉他开通不到5天就有近3000名粉丝,他听了特别高兴 。”
常小梅则选择将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陆续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中、日、英文版 。书中,她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九岁战争孤儿的真实人生,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
2022年国家公祭日主题短视频《历史的凝视》发布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文章插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的中、日、英文版 。新华社采访人员 林凯 摄
“我们这一家人,对‘失去’有着特别深的体会,也因此对幸福格外珍惜 。”常小梅说,把这些点滴记录下来,能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希望把这种“虽伤痛却坚韧”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 。
2022年国家公祭日主题短视频《历史的凝视》发布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文章插图
2014年12月7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和女儿常小梅在家祭中向当年遇难的亲人献花 。新华社采访人员 沈鹏摄
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儿徐宏和女婿夏天行是一对夫妻传承人 。国家公祭日前夕,夏天行开始重读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 。他说:“女儿在国外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够用英语把这段历史真相说清楚、讲明白,向外国朋友、华侨华人讲述这段历史 。”
愿他们夙愿得偿,余生心安
1937年,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 。95岁的葛道荣晚年仍有执念,他参加各类宣讲、座谈等超过150场,还写下近10万字,记录自己在南京那段至暗时刻的惨痛经历,取名《铭记历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